close

undefined

這堂課很有意思,講師用三十個字來概括他的人生進程,並且每個字背後都蘊含了講者的思維哲學。聽完這場講座我發現,聽別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並不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所經歷的東西都很有可能跟其他人某個時期所面對的一樣,可能只是你遭遇得比較早,或比較晚的程度之差。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的話,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人這輩子當中必然經歷的,難題的本質一樣,只是呈現出來的表象不一。
透過說故事所呈現的這場講座,帶給我很不可言喻的感覺。我跟Joe雖然相隔了一個世代,但當我知道Joe在讀書的時候曾經被欺負,也曾欺負過別人的時候,突然覺得我跟Joe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原來我們不是台上台下那種遙不可及的關係,而是彼此有相類似的生命經驗。
【關鍵字-人】

關於“人”的描述,有那麼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人陷入困局,因為只習慣自己”。我想起了在香港唸中學的那段時間,(香港新學制國高中可以一次過唸完,中間不需要考試選學校)自幼因為家庭成長環境的關係,我很小就已經算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上下學、煮飯、洗衣服、睡覺、回到家都是自己一個人。對那個年級的我來說,經常聽到很多人誇獎我能夠獨立自處,而我也深信自己大部分情況就算只有一個人也沒什麼是處理不來的。
直到我當上了學校的學生會會長,開始需要協助學校舉辦學生活動的時候,理應到了學習與人合作的階段卻因為個人過於堅持自我,變得事事親力親為。雖然當時的學生會採取內閣制,意思是負責該項事務的同學要負責構思與執行,學生會長只是負責箇中協調。但現在想起來,我經常一個人把所有事情和細節都規劃好,即使內閣出現一些意見或想法我也覺得對方想得不夠周全而一口回絕,然後就把執行面丟給負責同學處理。雖然說執行面丟給了同學們處理,但我還是會覺得不夠放心,因此經常擔任了監督的工作。這份監督的工作並不只是在旁邊看而已,我甚至還是回到了親力親為的狀態。
現在想起來,我其實當時之所以能夠把每一項學生活動都辦得盡善盡美都有點運氣成分在,運氣來源於我個人的特質剛好充分發揮在辦活動這件事情上,以及因為從小習慣一個人處理各種疑難雜症所以抗壓性非常高。但在某一次的大型活動上,我開始對自己進行了反省……
記得每一年聖誕節學校都要舉辦聖誕聯歡會,聯歡會可以穿便服、有抽獎活動和歌唱表演。這個活動非常仰賴學生會甚至高年級學生之間的協作,不過剛好那一年的聖誕節我要前往日本交換數天,因此只好全權交給兩位副會長代為辦理。臨走前我還有十萬個不放心,不斷叮囑大家要注意的細節。交換生行程結束後我回到學校,經詢問之下發現大家都對於聖誕聯歡會感到非常滿意。我當下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對於活動完滿成功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深刻地認知到,其實整個活動就算沒有了我也是可以辦得非常好的。我突然發現過去的自己太過於自我了,缺乏對於四周夥伴的信任,也因此不懂得如何和別人合作。那段經歷看上去描述得輕描淡寫,但當下的困局,其實是來自於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而造成的那種壓力。
【關鍵字-降】

第一次聽到將“降級”作為一種策略思維,我很多時候會認為“降級”是不好的一件事情,就像打電動遊戲的時候總是希望去攻略比較有挑戰性的關卡,或者去攻略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地圖。但我發現直接將遊戲那種簡化過的情況搬到人生去談策略似乎不太完全貼切。一來遊戲裡面早就設定成比較低等的關卡經驗值和獲得的物品比較不稀有;二來遊戲很多時候有攻略,只要跟著指令或者只要努力的程度足夠就可以通關。而這種挑戰的心態一不小心就讓我們陷入了一個“以為自己在挑戰與自身等級相等的關卡”的誤判。人生不單沒有人人適用的攻略,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誰說在現實生活中去打我們認為比較“低等”的關卡就只會拿到比較少的經驗和不珍貴的道具?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以更積極和包容的態度去看“降級”挑戰這件事情,如果把焦點放在自己能夠獲得什麼、再度審視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關卡,即使在別人眼中如何低級的挑戰,其實對你來說很有可能是最好的。
我記得我爸從小就講過一句話,這句話也深深地影響我:“寧為雞口,莫為牛後。”我想起了小學的時候我媽把我送進了一間重點學校,在當中我的成績中等,甚至隨著年級的遞增排名變得越來越後。後來中學派位的時候我沒選中心儀學校,反而讓我進入了當時堪稱全港排名倒數的學校。我在這間學校自覺比起其他小孩子其實程度要好,也因為這樣我排名一直以來都是名列前茅,也獲得不少資源(獎學金、比賽機會、交換生、學生會、大學推薦信等)。現在想起來還真的是錯有錯著。
當然,後來我選擇到台灣讀書我認為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經歷的降級挑戰。我畢業的那一年,全港中學生能夠成為大學生的只有大概十分之一,我當時也是拼了命地過著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班、深夜寫作業的生活,但大學夢還是很遺憾地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下與我擦身而過。我當時很沮喪,打算唸完技職大專出來工作還貸款好了。後來發現自己可以申請去台灣唸書,雖然香港社會很多聲音說台灣學歷不被承認,在台灣被認為程度較差,但我分析不論是生活成本、受教育的機會以及環境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吸引,何不把心一橫來到這一個很多香港人不屑一看,而我卻認為是機會的地方一試呢?
結果比我預想中要好得多,到台灣唸書帶給了我多到沒辦法一一細數的好處。我奪回了在階級社會基層市民難以擁有的自信、我看世界的觀點不一樣了、我對於人生的方向有了更多更多的想法。這看上去是一種降級挑戰,但其實對我來說反而是最為適合的練功地。
【最後一個關鍵字-善】

礙於邊幅關係很多關鍵字沒辦法逐一抒發感想,我只好選擇了最後的關鍵字——“善“作為文末的總結。擁有一顆良善的心相信是每一個人這輩子最大的課題,其實我也無從解釋為什麼我們做人需要擁有良善,絕對不是因為那種“當世界每個人都能夠充滿良善,就不會再有紛爭。”這種想法。這種阿里士多德式的烏托邦固然很理想,但我知道世界不是這樣子運轉的。我個人雖然很喜歡康德的義務論,但我知道當世界充斥著義務的時候那個嚴謹的世界我們未必活得快樂。如果真的要解釋為什麼我認為人這輩子要擁有良善之心,我相信擁有這樣子想法的人,他這輩子能夠真的所獲得的事物會比他想象得多。這個“善“字裡面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美德,心靈上擁有”善”的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幸福;思考上時刻警惕“善”存在的人,會控制自己過度的慾望,以理性的姿態行走在人世之間;行為上擁有“善”的人,會受人愛戴與尊敬。我以前曾經認為擁有過多的“善”到一個程度會變成“惡“,我後來稍微修正了自己的想法,善的存在是不會有過多過少的問題,過多過少都不是善,而善恰恰是剛剛好的那一個部分。這種剛剛好的善,他是一種隨著時間、遇到的事情、周遭的環境等很多參數而擁有不同的狀態。而根據不同的情況,如何找到真正的善,其實是一門終身學習的藝術。所謂善良,我認為絕對不是操控你一整個行為模式的框架,而是有點像遊戲過程中不時出現的溫馨提示。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這是大人學的辦學宗旨

 

 

arrow
arrow

    皓楠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