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跑去看了Loving Vincent(情迷梵高),不得不說這好看的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

 

一開始被喚起興趣的原因在於這是一部全油畫演出的作品。當然,全油畫製作的作品有個弊端,電影的FPS非常地低,如果人眼球一秒看25張畫才能夠感覺畫面動得比較流暢,情迷梵高的每秒畫面數一定低於這個水準。(數據顯示油畫播放採用每秒12張進行,即幻燈片播放的速度)看的時候有卡卡的感覺,我個人認為是真的會覺得累。不過幸好的是,電影採用兩種的油畫呈現方式以及兩種配色,在劇情推進中讓觀眾有不少休息的時間。一種油畫呈現方式就是所謂的人手塗繪,再經由電腦掃描成電影畫面;另外一種則為真實場面拍攝,再用軟體處理的方式將背景轉化成油畫風格(就像拍照濾鏡一樣)。前者會看得比較累,因為即使在畫同一個場面,也沒有任何一幅畫是一模一樣的,妳會感覺畫面一直在換;後者就比較輕鬆了,因為用濾鏡方式處理的油畫背景並不是手繪出來的,因此看的時候大腦完全不太需要資訊處理,會看得比較輕鬆。而另外,彩色場合會進一步催化了畫面的用神程度,而黑白時的效果反之亦然。

 

電影畫面的獨特性已經確實沒什麼好說的了,令我意想不到的,居然是電影探討偉大現代藝術家梵高是“自殺”、還是他殺”時,背後更多貼近人性化的真實描繪。我先講結論好了,看到電影的最後,其實我忍不住哭了,我很驚訝自己會流淚,但我卻覺得自己在電影當中共情到了梵高的選擇與感受。然後我回家開始搜尋一些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的感受,還好有人跟我一樣悄然淚下,我看起來不像是個傻瓜(可惜電影院工作人員已經覺得我是了Orz)

 

我自己的個人理解:梵高在“他殺”卻不完全致死的情況下,最後主動選擇終結了自己的生命。而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自我效能感十分低下,破碎不堪的自我最終沒辦法修復,迎來消散。

 

說起梵高,基本上大家對他的普遍認定有:精神病、耳朵被割掉、跟畫家高更是好朋友、死後作品爆紅成名、英年早逝、作品《星夜》、作品《向日葵》等。梵高最為常人津津樂道的茶餘飯後的話題總是圍繞:梵高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他跟高更發生了什麼事導致耳朵被割掉?

 

要全面理解到底梵高在生命的最後到底遭遇了些什麼,電影利用梵高死後一年後的故事展開敘述,一位敬忠職守的郵差兒子的尋真之旅,透過對梵高生前一同生活的持份者訪談,揭發真相。

關於愛德琳與梵高:愛德琳是梵高所居住的飯店女主人,在她眼中一直認為梵高是一個非常有趣而且正常的人。她認為害死梵高的是嘉舍一家人(醫生、女兒及管家),認為梵高其實不喜歡去嘉舍家,因為回來的時候看起來總是悶悶不樂的樣子。隱瞞自己父親出售手槍予雷內的事實,想避免間接害死梵高的指控。將嘉舍一家與梵高的關係形容得非常差。對於梵高有些許奇怪的行為理解為“非常有趣的一個人”。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愛德琳目睹嘉舍醫生得悉梵高中槍後趕來看望的一幕。愛德琳對嘉舍醫生的主觀印象壞到如此:“嘉舍醫生來到了梵高的房間,兩個人看上去關係並不太好,沒有進行問候和關心。只看見嘉舍醫生背對著梵高,時而低頭時而抬頭,像一隻沈默寡言孤高的狼。他怒氣沖沖地向我走來,大力的把門關上,我不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後來看見他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了旅店,作為醫生的他有做手術的經驗卻沒有對梵高進行治療。在梵高死後,他好像迫不及待地把客人送走,並且立刻將梵高的畫拿走賣掉,說是為了支付梵高多次的心理諮詢費用。”(非倒背如流的一字一詞,僅憑記憶堆砌出來的大意。)而愛德琳在梵高死後多年,自己亦年歲已高時,接受採訪將當年自己與梵高所有的經歷講述出來。

 

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同人面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詮釋。根據嘉舍醫生自己的剖白,在跟梵高吵架的兩個禮拜後的他知道梵高中槍命不久矣,跑去梵高房間的他一看就知道梵高正在放棄自己的生命,加上各種情緒的複雜讓嘉舍醫生沒有說話、也沒有把梵高體內的子彈取出來。另外嘉舍醫生亦是一個懂得欣賞藝術之人,因此他二話不說把畫拿回家,迫不及待地開始臨摹了起來,後來也將畫送到法國巴黎讓梵高的畫作得以被看見。

 

關於露薏絲與梵高:露薏絲是嘉舍醫生的管家,是一位十分虔誠的基督徒。十分討厭梵高,認為他總是在嘉舍家吃吃喝喝佔盡便宜。當中更因為在禮拜天最需要對神表達敬意的日子裡,發現梵高做出對神不敬行為而逾發怨恨。露薏絲亦認為旅店不適合梵高居住,覺得那邊龍蛇混雜像一個狗窩。

 

站在一個家裡面管錢的人,能夠理解為什麼她覺得梵高是個礙事的存在。但露薏絲卻不能理解,讓梵高一直來嘉舍一家聚餐和見面,其實是嘉舍醫生對梵高心理治療的其中一環。

 

關於船夫與梵高:首個發現梵高與嘉舍醫生女兒瑪格莉特相戀的旁觀者,指出梵高時常與瑪格莉特到河邊玩耍,表面上說是為了畫畫而取得靈感,實際上相處上表現得像情侶一般。得知梵高被雷內一群年輕人欺負,卻為了自己的生計袖手旁觀。

 

關於瑪格莉特與梵高:嘉舍醫生的女兒,一開始被嘉舍醫生要求協助治療梵高;後與梵高互生情愫後,被嘉舍醫生判斷會影響治療成果,因此逐漸對梵高疏遠。但心裡面一直感到愧疚,因此在梵高死後每日堅持送花至其鍾愛的麥田處作紀念。終身不嫁。

 

是真的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還是作為父親的自己難以接受梵高在關係治療法中所選擇的對象是自己女兒?另外,協助父親治療梵高未必單純出於對嘉舍醫生的指令遵從,亦有很大的可能本身瑪格莉特受梵高深深吸引,瑪格莉特本身在遇上梵高前終日留在家中足不出戶,了無生氣的樣子。但梵高的出現形同豐盛的雨水灌溉了生命力頻臨枯竭的瑪格莉特。因此,有可能嘉舍醫生即使不要求瑪格莉特的協助,瑪格莉特依然會與梵高以別種的方式展開關係;亦有可能,嘉舍醫生比起治癒梵高,更有更大的動機與動力去利用梵高來治癒自己的女兒。

 

關於雷內與梵高:被認為最有嫌疑槍擊梵高的人,心智不成熟的年輕人,喜愛作弄梵高。曾經在梵高專心作畫時將蛇放進他的工具當中,亦故意在梵高禮貌對待各種女性時對其行為進行調侃。因喜愛美國西部牛仔形象而渴望獲得槍枝,期後成功從旅店老闆處購得。時常配戴槍枝外出,但在發生梵高槍擊事件後,手槍不翼而飛。多年後成為極為富有的銀行家,並且在離世前夕承認曾在年輕時霸凌梵高,但依然拒絕承認自己槍殺了他。

 

有關雷內是如何槍擊梵高的,其實可以在網絡上找到比較可信的說法。我的猜想是雷內一如既往給予梵高惡作劇,因此使用手槍對梵高進行射擊。而其射擊角度為從下而上,可以說是趴下的,距離亦是梵高碰不著的地方。事實上梵高並不討厭雷內,以當時梵高的精神狀態,其實雷內這種主動接近梵高的行為反而讓梵高很珍惜。(不能說享受啦,很M)但雷內的槍擊絕對是讓梵高擁有放棄人生想法的一個引爆點,嚴格來說梵高的死因,是失血過多致死。槍傷並沒有對梵高造成致命,梵高卻反而能夠徒步回旅館,並且待了整整一天的時候才死去。

 

關於嘉舍醫生與梵高:梵高的心理咨詢師,免費為其提供服務甚至邀請聚餐。深信梵高的畫作必定成名,更時常獨自模仿他的作品。曾與梵高爭執,並情緒失控脫口說出:“你知道你一直都是你弟弟的負擔嗎?可不可以不要再拖累他!”之類的話(看完電影早忘了=.=”)。在爭吵後兩週前往梵高的住處見他最後一面。在梵高死後將畫作交予當時的法國商人唐基老爹(一個時常願意扶持貧窮畫家的慈祥老爺爺)。並與電影主角阿曼德見面後分享自己對梵高的離世的看法,並協助整理梵高與其弟弟的多封書信,成為今後《梵高傳》的大部分資料參考來源。

 

嘉舍醫生與梵高的關係錯綜複雜,嘉舍醫生一直夢想成為一位畫家,卻因為父母意願不得不成為醫生。他對於致力治療梵高精神狀態一事,究竟花了多少心思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認為合理的解釋是,一開始嘉舍醫生的確是希望能夠治療梵高的精神疾病,因此甚至全家動員,找來了女兒協助。但後來嘉舍醫生發現梵高堪稱畫家中的天才,因此開始將目的不單單是放在梵高身上,而且更看重他所創作的畫作。而能夠讓畫作得以以驚為天人的方式呈現,不穩定、不健康的自我狀態反而能夠讓創作靈感與藝術激情得以發揮,因此嘉舍醫生透過讓女兒與梵高的疏遠,以及時常與梵高討論畫作的方式,把梵高從當初來嘉舍家是為了治療精神狀況,演變成後來梵高到嘉舍家是為了見女兒,使嘉舍醫生借此追蹤梵高創作的方向及情況。所以亦可以發現為什麼旅館女主人口中認為梵高每次從嘉舍家回來悶悶不樂的樣子。最後嘉舍醫生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亦低估了影響梵高的各種外在因素,作為心理咨詢師不應該與當事人以吵架的方式傷害了彼此的關係,這一舉動亦讓梵高的自我認同迎來了一次滑鐵盧。而嘉舍醫生亦可能過於相信自己的醫學理論,而忽視了真正對梵高的治癒,應該來自於真切的關愛與注視,而不是具有目的性的陪伴。

 

關於西奧梵高(弟弟)與梵高:是梵高生命中最懂他的親人,為了扶助弟弟的事業無條件支持他,甚至被身邊的人認為西奧為了支持梵高放棄了讓妻兒擁有更美好的生活。與梵高一直保持多封書信來往,在梵高臨終的最後一夜一直陪伴在旁。在梵高死後半年離世,有人認為因為難以接受梵高的死導致。

 

看上去西奧是梵高的精神支柱,但同時亦是梵高步向毀滅的其中一個原因。梵高多次以賣畫的形式來交換西奧的援助,原因在於其心裡感到歉疚。因而以交換方式緩解自己心理上的不平衡。而事實上梵高在心靈上早已依賴西奧得十分緊要,其大量的信件往來可以顯示出這一點。題外話,在《梵高傳》中,亦披露兄弟之間彼此的信件其實存在了對對方的白色謊言。簡單的理解,例如在梵高人格幾近崩潰的時刻,依然在信中寫著:“我很好”;弟弟西奧亦在自己一窮二白的時候對梵高說:“哥哥你別怕我還有很多錢”。而這種信任的平衡相信一直處在微妙與且信且走的狀態,直到嘉舍醫生的發言對梵高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關於梵高與他自己:梵高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是不是真的很痛苦,我們真的不得而知。最後殺死梵高的,是他放棄了求生的意志,而這是他消極地放棄,還是他深思熟慮了,以超然的態度面對生死,我相信非常值得討論。但我也必須說,在我的理解裡面,梵高的精神狀態並不一定是是常人所認為的精神病。按照當時十九世紀人對精神疾病的理解,梵高的真實狀態應該充其量是比較細膩和情緒化,有不穩固的情況但不至於被認為是一種病。當梵高的精神狀態被定義為一種病時,其實很容易已經回不去了,這件事情就如同催眠一樣,當你和你身邊的人認為你有精神病,就算沒有病也會慢慢開始產生病徵。反過來說,我認為我們二十一世紀,情緒不穩定、比梵高還可怕的人遍地都是,但卻因為社會的各種進步,例如對精神病的認知改變、社會安全網的建構、生活水平等因素導致我們很多比梵高還要糟糕的人活了下來,甚至還可以走出困境迎接人生。按照梵高當時面臨的經濟壓力、社會的不理解、對家人的擔憂、對自己的焦慮,這些都是構成了梵高脆弱心理一步步被摧毀得體無完膚的原因。

 

我們後人之所以感慨這個既天才又年輕的畫家早死,除了是因為他那令人震撼的畫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去深深理解了梵高這一個人的一生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梵高是可以不用死的,但很可惜他死了。如果大家有在Netflix看過《漢娜的遺言》的話,我們會有相同的感慨,如果在哪一個時刻我們對漢娜多做一點的話,其實漢娜是可以不需要割脈自殺的。

 

不過上述提到的所有事情,都只會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有一種深深的遺憾感。而我在文初已經說過了,我不是因為覺得難過或者可惜而流淚,而是因為感動。會感動的,主要是有四點:

  1. 電影尾聲提到梵高生前只便宜賣了一幅畫,死後卻成名,畫作價值連城。
  2. 電影男主角在找尋梵高的死因後受到啟發,擁有一份安穩的工作與家庭安然老去。
  3. 旅店女主人愛德琳在晚年,向採訪者透露所有有關梵高的故事。
  4. 曾協助嘉舍醫生治療梵高、甚至與梵高相愛的女生瑪格莉特,終生不嫁。
  5. 雷內成為了極為富有的大銀行家,晚年坦承自己曾經霸凌梵高,卻否認槍殺。

第一個感覺,是梵高終於得到了他所應得的回報,即使這一切發生在他離開之後,所以替他感到開心。第二個感覺,每一個人在走進梵高的生命中時,都在歷練自己的路上,不管他們是否傷害了梵高,最終都成就了自己。這些成就了自己的人,心裡面的某一處都住了一個梵高。有人願意為他守候、有人願意實踐他未實踐的東西、有人願意坦承自己對他的傷害。理性上,這些人做的這些事情,很可能都是為了面對他們自己,與梵高沒有任何關係。但當下坐在電影院的我卻恍惚成為了死後的梵高,在知道了這些曾經認識梵高的人在他離開後的經歷後,明白這些人渴望得到梵高的感謝與寬恕,而我又真的能夠代替梵高選擇原諒與感激他們時,心裡面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我與生俱來能夠共情他人的能力吧。

 

還沒進去看的朋友,誠心建議你去感受一下這部電影(雖然居然都被我寫完了是沒什麼好看),希望你能夠有所收穫。

——————————————————————————————————

同場加映:進電影院後你必然會看到的梵高畫作-含部分解讀

《夜晚露天咖啡座》-1888年

《在亞爾的臥室》-1888年

《夜間咖啡館》-1888年

《麥田群鴉》-1890年

《嘉舍醫師的畫像》-1890年

《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向日葵”是一個系列的作品,而《十五朵向日葵》是當中最為有名的。在整個西方藝術界中,這幅作品依然為最受歡迎的靜畫像之一。

 

梵高使用了非常豐富多樣的黃色去表現這些太陽花,看圖片你可以發現不同的黃色之間具有層次感。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從花蕊中穿出來,微微捲曲著。加以想像的話,你會覺得整個花朵就像一個又一個的火苗,看起來富有生命力。從梵高的這幅作品,說不定可以看得出來,他內心渴望著自身生命力的解放。

 

當然,故意解讀這幅作品是有原因的,這幅畫是梵高用來送給他的好基友👬高更,兩個人都在彼此人生低潮時相遇(相愛?),他們擁有共同的畫風偏好,喜歡日本的浮世繪畫風(日本浮世繪原本是日本人為了包裝貨物而使用的包裝紙,為了不那麼難看所以加了一些畫面上去,沒想到日本人不重視的東西,在當時的西方藝術界,都被當寶了。由於關於浮世繪畫風是另外的故事,我就不展開了。)

 

梵高和高更的相愛(完了我當真了)其實只維持了一個月。後來他們發現對於創作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差異。梵高偏向寫生,去畫出他所看到的事務自認為的實際情況。但高更卻並不是那樣想,高更偏重表達象徵性的風格,所有有時候會為了突出他所感受的事情,畫出來的東西失真了。當然兩個人都是非常偉大的畫家,只是創作風格不太一樣。漸漸地,兩個人的矛盾和分歧越來越明顯,在聖誕夜前夕,分手了。(離開!是離開!)

 

梵高心裡面的全能自戀感瞬間被摧毀,性格相對內向的梵高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也因為沒辦法(沒能力或沒意願)傷害高更,轉而使用自殘割耳的方式攻擊自己,後來也漸漸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疾病住進了醫院。(梵高的os:“他就這樣離開了我?那麼瀟灑的?他還愛過我嗎?一切都是我自以為相愛而已嗎?”ba la ba la ba la…其實還蠻像情侶的哈哈哈)

《星夜》-1889年

我很愛這幅作品,這幅畫是梵高在精神病院的時候創作的,當時他感到只剩一個人,正處於人生的低谷。

 

這部作品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梵高幾乎沒有在畫畫時進行調色,他都是顏料擠出來然後大筆大筆地往畫板上面抹顏料。所以你當你看到真作的時候會發現顏色的飽和度極高,純度高、鮮豔。(簡單來說就是像女生抹粉抹得很厚,然後她們會告訴妳,討厭我抹的是CC霜!)

 

這種作畫方式其實是梵高的偏好,從向日葵就可以看得出來,但這幅畫的運用技巧進一步變得出色。梵高曾經表述,這樣的繪畫方式能夠透過鮮豔的顏色表達出感情,是有力量的,能夠牽動觀看者的情緒。

 

另外筆觸方面,是非常大膽而有力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可以試試看找來《星夜》的電子版並且放大看,你會發現畫面色彩並不連貫,而是一小節一小節的色塊組合而成。這意味著,畫家的筆觸快速大膽,幾乎沒經過思考。如果要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畫家本身的腦海在已經有了一幅經過細節設計和佈局picture,然後把腦海的形象copy下去而已。而要讓腦海維持長時間的畫面,需要耗費極大的精神力,並且處在安靜的環境冷靜地畫,不然我們是看不到畫本身的動感和力量感。

——————————————————————————————————

《一個靈魂的獨白》—Eason Chan

好比玻璃突然破碎 靈魂浮游隨風吹 世界悄悄化作露水

茫茫然回望過去 如准許 錯或對可否再追

 

大地綠葉白雲清水 變作廢氣與沙堆

説過挽救卻似默許

現在若離開 終於講一句 原諒我 其實多此一舉

 

雙親囝囡好友愛侶 有過笑語和怨懟 看似永遠卻似逝水

回頭時凝望再次 難張咀 吻別你安心步去

 

多少所得盡情爭取 多少所失曾唏噓

到了這晚我笑人類

沒極限名利 終於將失去

時日裡 是寄居的堡壘 多乾脆

 

過去我對與不對 再要計較太瑣碎

我卻要説愛永遠不是負累

那怕你看我就似安然沉睡

一分半秒亦無力追隨

 

聽過眾説各一句 哲理似永遠相對

原來多少理論都不可取

我愛你也愛就會心靈重聚

何妨相處數十歲 終須化飛灰

arrow
arrow

    皓楠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