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研究為天主教輔仁大學與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大三專題研究時間為20157月起至20166月止。本研究成員包括:張竣杰、魏含宇、朱一凡、李品璇、程宣豪及朱皓楠本人朱皓楠經與專題組員商討認為可向世人無私分享研究之成果故本人決定將研究心得於痞客邦上發佈本人願意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如需轉載,希望能夠提前告知

研究題目於發表當天原為“探究Uber創價系統及其中、臺、新進入策略”,但經在場策略相關專業老師提點及指正後,將研究題目修改為“探究Uber創價系統及其中、臺、新平臺策略”。此題目將能夠更貼切研究內容,惟請各位在閱讀文章時多加注意其概念

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指導老師

探究Uber創價系統及

其中、臺、新進入策略

 :邱嘉洲

 

 

組員姓名 :朱一凡

程宣豪

朱皓楠

張竣杰

魏含宇

李品璇

中華民國一零五年六月

 

探究Uber創價系統及其中、臺、新進入策略

 

中文摘要

 

    本研究著重於企業之「創價系統」與「進入策略」兩個重要領域之交集,探究個案公司價值創造之方式以及中、臺、新三地之市場營運策略,以及進入市場後之在地化經營策略以及未來擴張預測。首先,本專題藉由文獻回顧以時間序列歸納整理出價值鏈相關研究,以及不同分類方式之企業策略相關研究。隨後,在進入策略及創價模式分析前,本文根據個案公司之歷史發展、募資情形以及各國營運狀況進行整理。繼而選定適當的理論做為探究個案公司之基礎,解析個案公司創價模式的細部結構,同時分析個案公司如何以雙邊平臺的形式,運用哪些方法媒合顧客及司機方的客群,從而產生創造價值。在此之後,本文以價值創造衍生之平臺運作機制為基礎,從進入策略的概念為框架,深入探討個案公司於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三地不同之進入策略與預期發展方向。

    總結上,歸納並整理分析結果之後,本文認為個案公司在中、臺、新三地分別運用之新進策略,其間有實質上的高度正相關與一致性。個案公司先使用統一平臺機制、進入模式進入各國市場,再依據個案公司自身與傳統計程車產業的差異在市場建立利潤池。而後進入市場以用戶手機應用程式收集到之數據進一步進行大數據運算分析,為在地化決策提供參考資訊。最終個案公司將依其核心能力資訊科技之運用進行多角化,務求建構一個以資訊分析連結食、衣、住、行之自動化生活圈。唯實務上個案公司面臨法規、競爭者、創新抵制等問題,本文認為個案公司需針對經營模式與發展策略加以修正。此外,個案公司之行銷手法、定價策略及多角化構想等方面創新且完善,我國企業可加以參考,政府亦應個案公司之實踐做法思考在臺網際網絡應用與以科技創新達致產業轉型之可能性。本文期望藉由研究發現促使在臺企業考慮產業轉型時能夠從嶄新面向思考並打破既有思維之狀況,最終以更快速的步伐邁向國際化進軍他國市場,相信對於臺灣各產業競爭力培養、社會整體環境以及經濟成長的提升有實質的幫助。

 

關鍵字:Uber/價值創造/進入策略/在地競爭/大數據分析

 

 

 

A study on the Value Creation of Uber and its’ Entry strategy of China, Taiwan and Singapore

 

Abstract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important areas, value cre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aiming on find out the way the company creates values and its’ operation strategy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Singapore,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strategy of loc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expanding prediction after entering the market. First, the study reviews previous studies and collates relevant research of the value chain in chronological order besides relevant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After that, before the analysis of entry strategy and value creation, the study follows the company’s history, fund-raising and operation circumstance of each countr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fterwards, the study applies some fit theories as the basis to analyze the company’s practical structure of its’ value crea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look into how the company earns money by matching drivers and customers. Then, base on the platform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ntry strategy and the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Singapore.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entry strategy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Singapore are highly correlated and consistent. At the beginning, the target company uses the same platform system and entry mode to gain access to each market. Later it builds up an earning pool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mpany itself and the traditional taxi’s market. Next, the company uses smartphone’s application programme to gather user data and analyze it. The data provides the reference information to help the company with decision making. At last, the company uses its’ core ability-- big data analysis, to reach its’ vision, which is building up a fully automated living area by using big data analysis to conne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including cloth,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company is facing lots of problems such as law, competitors and innovation resistance, etc. As a resul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adjust the business model as well as the entry strategies. Aside from tha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arketing strategy, pricing strategy, and multi-angle planning of the company are well-functioned and novel, which could be a model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Al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fter all, the study expects to urge the enterprises to have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break with the old thinking when consider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hopefully by doing so, the enterprises could speed up on globalizing to fulfill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aiwa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Uber, value creation, entry strategy, local competition, big data analysis

 

 

誌謝辭

 

看著影印機把一張又一張的止吐出來,我們發現為期一年的專題生活終於結束了。說到這裡,我們首先要好好感謝我們的指導老師邱嘉洲教授。曾經,我們為論文的方向困惑過,但幸虧有邱老師細心的指導使我們有明確的方向。在專題開始初期,我們小組彼此從爭吵、到靜心下來討論、最後形成共識,可以說是經歷不少。幸運地,老師不時在討論時指點我們正確的方向,使我們在這短短一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本論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謝其他人所發表之學術論文及曾經指導過我們的各位教授及老師。因為有他們的撰寫及他們的教導,使得本論文能夠有明確方向,使我們的專題可以完整而嚴謹,使我們可以完成這份屬於我們這組的專題研究,使我們在獲得了許多收穫。

除了師長外,我想也必須要感謝那些與我們組別一起共患難的同學,不少同輩願意慷慨地為我們的著作提供務實的建議與提醒,使我們在從事專題研究時可以免去很多犯錯的可能。當中,我們認為必須要特別點名與我們同一位指導教授的張真綾小組。很多時候我們一起與老師開會,彼此交流對對方專題所面臨困難的心得與想法,在平復受挫情緒以及釐清現實問題的部分上得到不少協助。這種互相勉勵的精神特別可貴,使本研究小組尤為珍惜。

回顧專題從一開始的迷惘到確定方向、從毫無架構至完成大綱、從零變成滿滿的文字與圖表,這一切一切的感觸實在讓小組內的任何一個人難以忘懷。當初付出了許許多多的努力與嘗試,特別是對研究題目從不懂到懂,從懂到熟悉、從熟悉都專精的部分特別有收穫。我們應該要謝謝我們自己,謝謝組內每一位付出不少的成員,因為有你們專題才得以有今天的完成度。這是值得自豪的專題,也是值得我們去謹記與回味的專題。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曾經幫助我們的人,因你們的幫助及包容和愛戴,使我們可以完成此專題。謝謝大家!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目錄……………………………………………………………………………………………iv~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2

第四節 論文架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5~10

第一節 價值創造相關研究……………………………………………………………5

第二節 策略理論相關研究……………………………………………………………1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1~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21

第四節 資料搜集方式…………………………………………………………………21

第五節 研究限制………………………………………………………………………22

第四章 個案介紹……………………………………………………………………………23~38

第一節 發展沿革…………………………………………………………………23~34

第二節 線上叫車媒合平臺………………………………………………………34~36

第三節 計費機制…………………………………………………………………36~38

第五章 個案公司之價值創造………………………………………………………………39~53

第六章 個案公司之三地進入策略…………………………………………………………56~89

        第一節 前置階段…………………………………………………………………56~57

        第二節 進軍階段…………………………………………………………………57~77

        第三節 延續階段…………………………………………………………………78~82

        第四節 後期階段之發展預測……………………………………………………82~89

第七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90~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90~94

第二節 實務建議……………………………………………………………………94-9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96~97

參考文獻……………………………………………………………………………………98~104

 

 

圖目錄

1–1:研究流程圖--------------------------------------------------------------------------------3

2–1Michael Porter價值鏈-------------------------------------------------------------------5

2–2Branden burger & Nale buff價值網---------------------------------------------------6

2–3:傳統線性價值鏈創價模式--------------------------------------------------------------7

2–4:雙邊平臺模式-----------------------------------------------------------------------------8

2–5:連結雙邊群體的平臺基本架構--------------------------------------------------------9

2–6:連接三邊群體的平臺基本架構------------------------------------------------------10

2–7:策略層級與組織架構 ------------------------------------------------------------------14

2–8:事業策略型態分析之應用流程 ------------------------------------------------------16

5–1Uber的平臺的架構---------------------------------------------------------------------41

5–2Uber的同邊網絡效應------------------------------------------------------------------42

5–3Uber平臺的架構-將乘客標示為付費方--------------------------------------------46

5–4:人們對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接納意願分佈------------------------------------------52

5–5:平臺用戶數量與加入意願的S曲線------------------------------------------------53

5–6Uber訂單季度總量以中國市場為例 ---------------------------------------------54

5–7Uber訂單季度佔有增長率以中國市場為例-------------------------------------55

61Uber生態圈中司機與乘客的開放程度-------------------------------------------59

62Uber在中國市場與競爭對手所搶佔之市場-------------------------------------71

63Uber生態圈的各方交涉關係-------------------------------------------------------73

64:以新加坡市場為例的Uber跨邊定價策略---------------------------------------82

65:未來平台的覆蓋戰爭格局-----------------------------------------------------------84

66:平台面對覆蓋攻擊時所發生的現象-----------------------------------------------85

67Uber可能面臨的覆蓋競爭面向----------------------------------------------------86

68:阿里巴巴生態圈與Uber在中國的競爭格局------------------------------------87

69Uber下階段之發展模式-------------------------------------------------------------89

610Uber未來發展之產品競爭佈局---------------------------------------------------90

 

 

表目錄

2–1:策略的定義--------------------------------------------------------------------------11~12

2–2:以策略類型區分的策略-----------------------------------------------------------15~16

4–1Uber進軍全球市場之據點概況-------------------------------------------------25~28

4–2Uber進軍全球市場之車種概況-------------------------------------------------29~32

4–3:中國Uber計費機制(上海) -----------------------------------------------------------37

4–4:中國Uber計費機制(北京) -----------------------------------------------------------37

4–5:中國Uber計費機制(重慶) -----------------------------------------------------------38

4–6:臺灣Uber計費機制--------------------------------------------------------------------38

4–7:新加坡Uber計費機制-----------------------------------------------------------------39

5–1:平臺企業定價策略的五個參考準則------------------------------------------------44

5–2:中國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48~49

5–3:臺灣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49~50

5–4:新加坡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50~51

6–1:中臺新三地Uber市場費用折扣及獎金(對乘客) ----------------------------60~63

6–2:臺灣地區臺中、桃園、高雄三地對乘客之折扣獎金-----------------------64~65

6–3:中臺新三地Uber司機獎勵政策------------------------------------------------65~67

6–4Uber針對客訴時所建立的處理機制------------------------------------------------69

6–5Uber進入三地之市場區隔狀況-------------------------------------------------70~71

6–6:提升用戶黏性的兩大策略------------------------------------------------------------78

6–7Uber中、臺、新三地之贏者通吃現象---------------------------------------------80

 

 

 

第一章  緒論

    這一章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將會說明此研究的時代背景以及研究動機。第二部分將說明這份研究希望探討的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藉此瞭解議題的重要性。隨後將在第三部分說明此研究所規劃的研究步驟與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科技進步一直引領著世界的創新,技術的積極突破為人類謀求了最大的福祉。此外,在全球化的年代,各國自由貿易使競爭市場不再以國、地區區分,而是放到更高的格局——全世界。今年,一個嶄新的名稱,「破壞式創新[1]」成為了各國聞風色變的駭人名詞,不少企業家及政府都對這股崛起的新勢力表示不容忽視。藉由創新的經營策略掌握利基點,並且切入與破壞傳統既有市場的遊戲規則,對各產業造成轟動。當中,不少被譽為破壞式創新的例子有如支付寶與微信。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公司,對金融行業的轉賬手續費收入產生幾十萬億的消費金融市場影響。支付寶公司以方便快捷及零轉賬費快速滲透線上、線下的支付,讓中國告別中國銀聯獨大12年的壟斷時代;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應用程式,對傳統通訊服務造成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微信的免費簡信使用方便且流量極少,這是傳統通訊服務無法評比的。

    以上的各種例子,足以證明新型的創新方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準,變得更加方便。藉著科技上的研發、服務上模式的更改、商業上模型的突破等面向,構成了不同層面上的創新,我們的生活素質有了更好的轉變。不過,近十年破壞式創新仍處於理論發展的萌芽階段,套用於實際的產品及執行情況上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簡單來說,破壞式創新顛倒了世界各地對於傳統價值鏈的認知,並且模糊了產業之間的定義與邊界。最近五年,被不少人閒話家常的破壞式創新案例,不得不提線上叫車程式供應商Uber(優步)。Uber自稱為線上叫車媒合平臺,將乘客的需求與司機的供應媒合在一起。比起世界各地的一般計程車,Uber主打提供較為高級的車款作為載具,例如InfinitiBMWTeslaPorsche等。Uber亦優先採用GPS定位系統於手機上的Uber叫車應用程式,記錄行車路線以及計算車資,這種做法對於現有計程車以「跳錶[2]」方式計算車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擊。Uber這種創新的做法獲得了Google201372.58億美元的創投注資,約佔了當時注資總額的7成;另一方面,百度在2014年月7日獲得來自中國大陸網路搜尋器公司百度高達12億美元的注資,合計金額高達13億美金。而Uber亦逐步開始跳脫美國本土市場,開始將線上叫車媒合服務覆蓋及拓展至海外各個市場,在不同地區造成了不少的反響。

    由於Uber的做法正衝擊舊有產業的思維,在拓展全球市場時發生了很多爭議以及討論。各個國家不少當地的計程車司機以及公會發起抗議、訴訟以及罷工的行為。依據公共安全、產業發展、稅利分配等部份,各國政府與市民對Uber的存在泛起了非常多的討論。以目前現況而言,Uber在美國、亞太、歐洲等地區的市場得到了大小不一的反映。以美國為例:2010年至今,大多數州政府對Uber的營運不給予支持;以歐洲為例:2014年初,Uber進入西班牙市場但到了年底,西班牙政府宣告禁止Uber營運,迫使退出西班牙市場;Uber2012年進入英國市場,2015年時英國認定Uber合法營運。以亞太地區為例:2014年至今,泰國、印度提供有別以往的服務如:Uber MOTOUber CHOPPER2012年至今,澳洲少數城市視Uber合法營運;2013年至今,日本、韓國視Uber非法營運,改為與一般計程車業相同的服務,藉此打入此市場。

    正如前面所提及,Uber背後所代表的創價系統將對計程車產業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各國計程車產業針對司機及其所屬計程車公司均有利潤及稅收的規定,針對希望進入計程車產業的人亦有相關的限制及條件,Uber面對這些議題均有爭議存在。

    有見於此,Uber所涉及的管理及競爭策略層面,均能符合本組組員均就讀金融與國際企業系所學,針對管理、經營策略及競爭分析等面向探究及學習。希望能夠藉著以Uber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Uber如何作為媒合平臺進行價值創造,此種價值創造如何有別於過往對於產業的瞭解。另一方面,此研究也會鎖定與我們生活類似的亞洲地區,探究進入中國、臺灣及新加坡這三個地區所採取的進入策略,並嘗試提出Uber在進入亞洲市場的競爭策略調整。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此研究將鎖定Uber作為探究個案,基本上可分為以下三個焦點問題:

  1. Uber如何透過平臺經營模式進行價值創造?
  2. Uber進入亞洲所選取的三個市場所採取的進入策略有哪些?
  3. Uber進入亞洲所選取的三個市場未來所採取的進入策略會怎樣?

    首先,本研究將會在第一個部份根據Uber的新式價值創造系統進行深入分析,目的在於瞭解Uber如何以平臺概念創造出價值。換句話來說,第一個部份所探討的內容,對於產業變化、競爭策略制訂及進入障礙判別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參考性。

    除此之外,此研究將會把探究焦點放在Uber在亞洲各市場所採取的進入策略,根據Uber的現有作法推敲其所採取策略的原因與效果。

    最後,在第三部份此研究將根據所收集得來的實際資料和數據作為參考,分析Uber在採取以上策略進入亞洲各地區市場後,在既有的方向有如何的發展。

    藉由以上焦點議題的探討,希望能夠憑藉著本系所的所教所學,以系統性的分析整理及歸納出Uber在價值創造與進入策略上的做法,同時嘗試為其未來的發展策略作出建議。希望藉著此研究促使我國跨國企業經營思維得到啟發,因應全球化不斷改變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適時調整競爭策略以維持國際競爭力。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有關本研究的步驟與流程,首先將會在第二章文獻回顧的部份針對涉及Uber的價值創造及進入策略等議題,進行文獻回顧。在第三章方面,則是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介紹。在第四章的部份,將會以本研究的探究主體Uber為研究對象,先針對Uber進行初步的個案背景整理與發展狀況介紹。在第五章的部份,進一步分析Uber究竟如何透過平臺媒合司機與乘客的供需,進而從中創造價值。在第六章的部份,將會針對Uber在亞洲各地區所採取的進入策略進行深入分析。

    除了以上的內容外,本研究會在第七章根據以上所提及的分析提出研究結論、實務建議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當中,在實務建議的部份,將根據現有收集及分析的資料,對未來個案公司提出經營修正建議。根據下圖,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圖如下:

1-1: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次研究的主題為「探究Uber創價系統及其中、臺、新進入策略」,就這一議題將會展開七章進行討論。而各個章節內容概要將分別如下所述:

一、第一章緒論

          本章包含研究動機、研究背景、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藉此說明本研究 

      欲探討的議題。同一時間,將會在第三節列出研究步驟與流程,並且在第四

      節說明此篇論文架構,從而讓讀者對於此篇論文有更加全面且宏觀的瞭解。

二、第二章文獻回顧

本章將會針對兩個重點字眼進行文獻回顧,即是價值創造以及策略的相關文獻資料整理並且歸納之。藉由前述的文獻統整與分析,建立之後研究的學術基礎。對於價值創造的部份,首先將會以時間序列的方式整理學術界目前對於創價系統的定義,之後先針對傳統價值鏈與新型平臺價值鏈闡述其差異,其後根據新式價值鏈加以補充及詳細說明。在第二部分,將會以探討策略為主軸,先列出各種策略相關的學術研究及定義,再深入探究各種進入策略的適用狀況以及所帶來的影響。

三、第三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章重點在於說明此研究希望採取的研究方法、選擇的研究對象,以及研究資料的收集方式。

四、第四章 Uber公司介紹

          本章將針對Uber公司的發展歷程進行概略的整理以及敘述,同時以此作為承接五、六、七三章的研究分析結果的研究基礎。

五、第五章 Uber公司的價值創造分析

 本章將會以個案Uber作為分析主軸,對其如何運用平臺方式媒合雙邊市場的利害關係人,同時瞭解Uber這一個平臺如何進行價值創造。本章研究分析的目的在於使未曾瞭解及部份瞭解Uber的讀者能夠更加全面且系統性地認知到此一公司的價值創造系統是什麼。

六、第六章 Uber公司在亞洲各處的進入策略分析

          在第六章的部份,將針對Uber公司在擴張亞洲市場時所採取的進入策略進行分析及說明。首先針對Uber所採取的進入策略以實際例子加以說明。之後,根據Uber所採取的進入策略進行深度的分析與描述,最後預測其策略發展方向。

七、第七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的最後一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第一節將會根據之前所分析的研究結果,針對三個焦點問題作出結論。第二節則繼而向Uber公司提出實務上的建議,當中針對Uber在今後的策略發展提出可以採納的修改。最後,本文將會在第三節針對後續欲研究這個議題的人提出後續研究的相關建議。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可以分為兩節,第一節將會整理並且介紹有關價值創造的相關學術文章,對相關的概論進行更有系統性的統整;第二節將會介紹有關各種策略的相關學術文獻,列出不同學者曾經提及的理論性策略,藉此對於進入策略的類別及實際操作差異有更為清楚的理解。

 

第一節 價值創造相關研究

    以下先針對價值作出定義,且追溯價值鏈的最早相關理論並簡單整理,後以提出平臺型經營的價值創造理論並以時間軸為推移,依序列出各個學者對於平臺型價值創造所提出的相關見解,以此進行系統性的回顧探討。

    價值(value),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是構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經濟特有的範疇。對於組織經營而言,因為價值是人類社會中衡量商品的標準,所以價值成為了企業制定策略時所關注的焦點。現今價值的定義經由不同的學者從不同面向作出定義及解釋,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見於此,建基於價值及價值創造在管理經營層面十分重要。

一、價值創造理論

(一)Michael Porter1985

              價值創造理論的最先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策略學家Michael Porter提出,他率先於1985年提出了價值鏈(Value Chain)的概念,把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基本活動涉及企業生產、銷售、進料後勤、發貨後勤、售後服務。支援性活動涉及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採購等,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見下圖:

2-1Michael Porter價值鏈

資料來源:《競爭優勢》—Michael Porter1985

(二)Branden burger& Nale buff2004

              Branden burger & Nale buff 亦於2004年提出價值網(Value Nets)的概念,價值網是由企業(Company)、顧客(Customers)、供應商(Suppliers)、競爭者(Substitutors)與互補者(Complementors)所組成,以企業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切入強調各種關係的對稱因素。企業可以在不同情況下扮演客戶、供應商、競爭者或互補者,若要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企業必須理解每個角色扮演者的利益。見下圖:

2–2Branden burger& Nale buff價值網

資料來源: Branden burger & Nale buff著作(2004);本研究繪製

(三)平臺型價值創造之相關研究

    以上列舉的兩個理論,均是傳統透過價值鏈以鏈結式或網狀式來達成價值創造的成果,而本研究聚焦的平臺型價值創造鏈,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由Rochet & Tirole所提出「雙邊市場」的概念而引發的討論。根據Rochet & Tirole對雙邊平臺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市場當中有一個仲介平臺,且擁有兩組或以上的客群,不同的客群之間則是透過該平臺進行媒合或交易等行為。而雙邊市場可以在不同產業中出現,例如信用卡(持卡人和商家)、作業系統(終端用戶和開發人員)、家用遊戲機(玩家及遊戲開發商)、求職網站(求職者和徵才公司)、搜尋引擎等。美國知名且採用雙邊市場的企業有美國運通、eBayFacebookGoogle等。(Rochet & Tirole2003

    事實上,Rochet & Tirole兩人所提出的理論僅考慮了價格結構在平衡雙邊用戶需求時的作用,即假設當平臺向供需雙方索取的價格總水準PPAPBPA為用戶A的價格,PB為用戶B的價格),任何一方價格的變化都會對平臺的總需求及交易量帶來直接的影響。卻忽略了雙邊市場的間接網絡外部性特徵,而網絡外部性對平臺的影響亦由

Liebowitz & Margolis1994年提及到,兩人表示網絡外部性的出

現與否也左右著平臺是否能夠獲利,成為平臺經營的核心關鍵之一。

換言之,使用該平臺的商品或服務的用戶人數越多時,每一位用戶獲

得越高的使用價值。

                       另一方面,根據Hagiu2006)的看法,平臺的主要價值在於降低搜尋成本以及共用交易成本。搜尋成本意指顧客進行交易前,基於尋找適合的交易對象所需付出的成本。當中更可細分為需求方與供給方找尋對方的成本,而這種成本會發生在正在找尋交易對象的人身上。而交易成本則是隨著供需雙方交易時而產生的成本。透過這兩種成本我們可以推斷,平臺型價值體系的目的在於降低因為資訊不對稱的現象而可能產生的搜尋成本及因供需雙方交易而產生的交易成本。由此可見,平臺型創價系統以平臺作為仲介,致力降低搜尋成本和雙方的交易成本,他們的價值也會隨之而被創造出來。(Hagiu2006

對於雙邊平臺與傳統價值鏈模式的差異,Evans & Schmalensee也以圖表的方式來解釋兩者之間的區別(Evans & Schmalensee2007),正如下圖之線性圖與圓形圖所示:

2–3:傳統線性價值鏈創價模式

資料來源:Evans & Schmalensee2007

2–4:雙邊平臺模式

資料來源:Evans & Schmalensee2007

              根據以上兩圖,我們可以發現,過往我們認識的傳統企業價值鏈主要是單方向的進行直線價值傳遞,同時具有上下游企業的意涵。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而顧客藉由消費滿足需求。但是,平臺模式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價值鏈思維。換句話說,公司的價值鏈有可能不再是單向串連而是藉由建立生態圈產生獲利。生態圈的獲利來源於透過平臺連結不同客群的需要。可見,這種平臺模式能夠獲取利潤的原因在於滿足多邊用戶的需要。

              除了以上圖表針對雙邊市場與傳統價值鏈企業的創價模式歸類出差異外,Evans & Schmalensee亦透過對於雙邊市場的案例分析與整理,總結出平臺型企業要達到價值創造的效果,必先包含的六個組成要素:第一點,創造一個能夠瞭解且有效運用策略連結客群的社群平臺;第二點,根據兩個或以上的群體的定價策略進行充分瞭解,並且考量這些定價策略對其他持分者的影響、平臺發展現況與產業競爭結構;第三點,根據客群能夠設計出吸引他們參與平臺並且達到與不同平臺互動的運作機制;第四,讓客群們的得益能夠與平臺整合,使各方的利益考量能夠傾向一致之餘,亦能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當中訂立不同的獲利模式,達到持續獲利的效果;第五,認知新的競爭來源可能來自其他具有相同性質的平臺、現存事業或者新創科技,同時預估競爭者可能採取的行為,並且作出相應的調整;第六,瞭解自身的市場發展並且為未來進行預測,同時訂立短中長期的階段性目標,這些目標必須隨著市場變化而隨時調整,用於創新與試驗。(Evans & Schmalensee2007

除此之外,陳威如以及余卓軒的著作<<平臺革命:席捲全球社交、購物、遊戲、媒體的商業模式創新>>2013-11-14)中針對平臺型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提出了各種見解。文中提到,當傳統的線性價值鏈再也無法體現新式產業價值時,企業應需重新定義他們的服務對象為何,並且建立一個能夠同時滿足各持份者不同需求的平臺,最終希望形成一個能夠吸引並且留住客戶,從而產生正向網絡外部性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並且將平臺裡面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以動態平衡方式 維持著。

平臺這一概念的興起,要歸咎於網絡世界的崛起,很多平臺藉以網絡為媒介在早年接連出現,當中這些平臺不少已經成為了各產業中的「破壞式創新」,徹底顛覆了原有產業與企業的思考邏輯以及獲利模式。但事實上,平臺一直處於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以Yahoo搜尋器為例,Yahoo搜尋器媒合了資訊方和資訊提供方的供需,透過網路一方面向搜尋者提供資訊,另一方面讓資料提供者將資料放到網路上。再以Dropbox儲存服務作為例子,Dropbox儲存服務器在同步用戶檔上傳,可以提供免費的儲存空間並且可分享文件給其他用戶。再一個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就是KKBOXKKBOX是一個線上音樂串流平臺,裡面收集了數百家唱片公司的音樂檔案,透過這個線上音樂商店購買下載可轉至你的播放機或手機上任意使用。

根據《平臺革命》(陳威如 & 余卓軒,民102)一書當中有提及兩種平臺模式,當中最基本的是以雙邊客群作為基本的建構單位。大家可參考以下圖表,平臺,代表著交易以及服務的中心,也被理解為一個能夠讓多邊市場共存的生態圈。至於左右兩邊的三角形,代表的是「邊」,即是平臺所媒合的某個特定使用群體。之所以使用三角形,是考量到,每一種使用群體皆會有不同的消費意欲,因此用越接近三角頂端的消費者越表示他屬於強烈消費意願的分類,反之亦然。藉由三角形,能夠呈現出平臺用戶下的更為細分的用戶等級。在最後,利用線條將平臺與兩邊的使用群體連在一起,是為了表示兩邊透過平臺產生了連結,這是一個以雙邊模式為核心的平臺概念圖。

2–5:連結雙邊群體的平臺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根據(陳威如 & 余卓軒,2013);本研究繪製

除了最為基本的雙邊群體的平臺架構外,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平臺架構,是以三個邊為平臺生態圈的核心單位。此三邊模式是三個群體以循環的方式互相吸引,並且缺一不可,若拿掉其中一邊的話就無法成立。就以媒體平臺為例,報紙以時事為內容吸引讀者,再以讀者吸引廣告商;電視臺以節目吸引觀眾,再以觀眾收視率吸引廣告商。這三個群體的跨邊網絡效應是單方向運作的,即用內容來吸引人潮,再用人潮吸引廣告商。但是若一個平臺當中的某兩個群體一旦建立起更強大的連結吸引力後,可能會使第三邊遭受淘汰,整個生態圈也會簡化成雙邊運作。除了上述例子外,網絡網友廣告商、使用者便利商店收賬機構等等都是三邊模式的運作。有關三邊平臺的運作方式,如下圖所示:

2–6:連接三邊群體的平臺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根據(陳威如 & 余卓軒,2013);本研究繪製

二、小結

              隨著前面針對價值創造的相關文獻及學者見解進行了系統性回顧後,     我們可以瞭解到價值的創造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不一,而且價值鏈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有多種合理的解釋可能。從線性價值鏈到解釋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因為網絡的崛起而將價值鏈概念搬到平臺上,進而產生了以價值網為基礎,將上下游概念及單向線性價值鏈顛倒的生態圈循環價值創造模式。

              而文獻回顧的結果,將能夠套用到個案企業UberUber是一個媒合司機與乘客的平臺,以平臺型企業的的出發點作為深入探究比較適合。我們認為陳威如 & 余卓軒的著作《平臺革命》能夠比起其他學者的解釋、定義、說明更全面地為本研究的個案企業Uber作出適合的解釋。基於這個理由,我們決定接續研究將會以此作為我們的分析架構。

 

第二節 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以下先針對策略作出定義,且追溯進入策略的最早相關理論並簡單整理,後以提出進入策略理論的時間軸為推移,依序列出各個學者對於進入策略所提出的相關見解,以此進行系統性的回顧探討。

一、策略理論                                                                                              

策略(Strategy),是指「將軍」的意思,這一個詞最開始來源於古希臘文字中的StrategiaStrategia亦有「Leadership」(領導)以及「Army」(軍隊)的意思。其實策略在早期是形容在軍事作戰中獲取勝利的規劃,一般象棋、圍棋和軍旗等遊戲均以博弈理論[3]作為制定行動策略的考量。後來策略漸漸應用至經營管理之上,但本質上仍然有所差別。過往軍事策略是追求消滅敵人為主要的目標,而商業行為當中的策略主要圍繞著競爭與合作,不一定要處於零和狀態,非你死就是我亡的觀念。

最早的策略研究著作,可以追溯至Chandler1962)所寫的「Strategy and Structure」,其著作認為企業組織結構是隨著經營策略的變化而變化的。因為Chandler的著作,策略在企業經營的運用之中變得越來越受重視。 

           「策略」一詞的定義在各個學者的看法之中仍然有不同的解釋,現整理表2-1如下:

學者及著作年份

策略的定義

Chandler1962

策略決定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以及如何達致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分配方式。

Andrews1971

策略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模式,包含主要政策與計劃。策略能夠定義一家公司該做什麼事情,或者將來需要做什麼事情。

Quinn1980

策略負責整合整個組織的主要目標、政策以及行動順序,成為一個有結合力的整體模式或計劃。

Qhmae1983

策略簡單來說就是競爭優勢。策略的規劃唯一目的在於,讓企業能夠以有效率的方式獲得超越競爭對手的持續性優勢。

司徒達賢(1995

策略的核心概念有八種:

1.策略代表著重點的選擇

2.策略界定了企業在環境內生存的空間

3.策略能夠指導功能性政策的方向

4.策略建立在相對的競爭優勢上,他的目的在於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

5.策略是在維持跟外部資源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關係

6.策略擁有對資源與行動的長期承諾

7.策略雄心與落實執行是必要條件

8.策略的制定時企業負責人責無旁貸的工作。

2-1 策略的定義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依據各個學者對「策略」的定義以後,我們大概對策略理論有了掌握。由於策略的分類極為多樣且學者對此具有不同見解,將所有的策略進行單一分類方式整理的話是困難。但基本而言每一個策略背後的目標均是相類似的,只不過在分類的時候不同學者會同時出現不同的分類方法。考量到本研究個案的真實情況,我們決定接下來將會以數種分類方式進行策略理論的相關研究探討,以確保策略理論均圍繞著個案公司作貼切的分析。

   (一)依照平臺模式的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我們曾經對平臺型經營模式價值創造所進行的文獻回顧中提及到,平臺概念即是一個能夠讓雙邊甚至多邊共存的生態圈,而這個生態圈的建立之後必須依據一些策略之運用來達致成長獲利的階段。而學者陳威

 如以及裕卓軒的著作《平臺革命》以亦同樣提及了平臺模式會依據哪

 些策略進行成長。例如提供價值吸引使用者、追求用戶品質提升、善

 用市場區隔、累計雙邊談判權、實施定價策略、引導消費者加入、鞏

 固現有用戶等,這些都是平臺生態圈的成長手段。除了追求平臺生態

 圈的成長外,以不同要素為核心,進而追求平臺生態圈的創新,也是《平臺革命》一書中所聚焦的。

其次,就著平臺型企業如何建構有效的平臺機制,Uber這些平臺機制如何運用不同的策略而達致目標,Uber面對其他競爭者時如何應對,將會是其後探究的重點。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哪些又是書本中所說,網絡平臺運用哪些策略顛覆甚至破壞了傳統產業的例子呢?以Kindle閱讀器為例子,亞馬遜的Kindle閱讀器,透過網路平臺掌控了讀者規模後,提供電子書一本九點九九美元的售價,比某些出版商十二至十四美元不等的價格還要低。透過補貼的方式,亞馬遜Kindle以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供應內容來掠奪讀者群體。由此可見,經營平臺與經營傳統實體商店的手段大為不同,針對這兩者之間的不同,陳威如 & 余卓軒於書本中提及到經營平臺的策略與傳統實體商家的策略制定所應該參考且認知的基準點(陳威如 & 余卓軒,2013):

  1. 價值網與價值鏈的差別

平臺所用的是一種價值網的概念,而傳統實體商家是採用價值鏈的運作方式。這種概念是讓平臺形成一種生態圈並共同創造價值,而不是價值鏈那種上下游的概念。價值鏈的上下游屬於「零和[4]」的互動模式,只要某方的收入增加,另一方的收入就會相對減少,主要取決各方的議價能力而定。對平臺而言,其基礎是讓大家參與共同創造價值,同時共同分享價值,並無上下游之分。(陳威如 & 余卓軒,2013

  1. 網絡外部性的運用

所謂的網絡外部性是指使用者越多,該平臺效用越高。以徵才平臺為例,徵才公司會到人才多的地方徵人;應徵者則會到工作機會多的地方找工作。這結果會一直循環,大者會越來越大,平臺業者通常會有贏者通吃[5]的現象存在。(陳威如 & 余卓軒,2013

  1. 多棲策略

                        平臺也存在多棲策略的現象,平臺使用者並非只有參與單個平臺。對平臺而言,往往希望能獨家提供使用者所提供的價值給其他使用者,也因此讓平臺與使用者之間出現複雜的互動模式。平臺會想盡辦法吸引並留住使用者,平臺擁有者會自行提供服務,例如智慧型手機的地圖服務,不僅Googlegoogle map,同時Apple也有提供地圖服務。(陳威如 & 余卓軒,2013

  1. 延伸覆蓋

所謂的延伸覆蓋是指以網際網絡市場上平臺的發展至擁有穩定的客戶為基礎,此時平臺即可提供原有客戶更多的服務。平臺企業也因此會漸漸互相侵蝕彼此,造成服務範圍覆蓋至他人範圍的現象。例如拍賣業務的eBay開始經營電子商務;賣書業務的Amazon也拓展到其他領域。我們可以知道平臺若多角化,可能比實體企業更容易成功。(陳威如 & 余卓軒,2013

(二)依照策略層級區分的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策略可以使用不同的層級作為分類,若策略分層我們將選取了Hofer & Schendel1978年所撰寫的著作《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al Concepts》作為相關理論研究。Hofer & Schendel1978)以企業的組織層級將策略劃分為: 企業策略(Corpprate Strategy)、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與功能策略(Functional Strategy)等三個層次。

1.企業策略(Corporate Strategy

企業策略為策略的最高層次,由公司高層主管所制定,是用以整合公司各部門的資源及策略,決定企業內各事業部門的角色與資源分配、以及各事業體如何創造競爭優勢或綜效,來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Hofer & Schendel1978

2.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

  事業策略是只在特定產業內的競爭策略,是企業求取生存與發展的方法。事業策略著重市場定位,以及如何建立競爭又是來與其他廠商競爭。事業策略強調如何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邊際利潤,以及整合及各種企業功能活動(例如:生產、行銷、人事、研發、財務等),只有事業策略成功,企業整體策略會成功。(Hofer & Schendel1978

3.功能策略(Functional Strategy

  功能策略是指生產、行銷、人事、研發、財務之策略,是屬於日常操作性之策略。功能策略主要的功能是使資源發揮最大效率,已達成事業策略的目標。(Hofer & Schendel1978

       下圖2-7說明策略層級與組織架構的關係

2-7:策略層級與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Robert M.Grant;本研究繪製

(三)依策略類型區分的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策略可以依據類型來做分類,而本研究小組認為吳思華(民89)所出版的《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列舉十分多樣的策略。吳思華 (民89)將策略構面大致歸納整理為:產品市場、活動組合、業務規模、地理構形、核心資源、事業網絡六個部分,並且根據這三個構面的不同變化推演出不同的組合,提出了各種策略類型。現介紹如下:

  • 資源統治策略:在企業的社交網絡面向,和資源供應商建立適當的網絡關係,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取得必要之資源。
  • 低成本/差異化策略:根據企業內部的核心資源,建立獨特的能力,使到形成對比同業之間更加低成本或者更具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 異業合作策略:在網絡範疇當中,透過和恰當的異業廠商形成合作關係,達到增加對顧客的服務內容或者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終提高競爭優勢。
  • 策略聯盟:在相同事業下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轉而建立新的網絡關係。
  • 全球策略:在地理涵蓋範圍當中,盡量比較各地區的利益,並且將價值活動分散到世界各地。
  • 水準併購策略:透過對同業採取吞併行為,擴大現有的業務規模。
  • 多角化策略:除了既有的產品市場面向以外,尋求新的產品市場。
  • 投資水準策略:根據產業發展的趨勢以及生產技術的習性而進行擴大、維持或縮小業務規模的動作。
  • 垂直整合策略:在各個價值單元的組合方面,增加上下游的價值活動。
  • 市場發展策略:在產品市場當中增加新的市場區隔。
  • 產品發展策略:在產品市場方面增加新的產品。
  • 市場滲透策略:在既有的商品市場範圍當中,擴大業務的規模。

根據以上所列舉的一些策略,結合在前端所提及的六大構面,我們整理出表2-2

 

策略構面

策略類型

產品市場

活動組合

業務規模

地理構形

核心資源

事業網絡

市場滲透策略

 

 

  •  

 

 

 

產品發展策略

  •  

 

  •  

 

 

 

市場發展策略

  •  

 

  •  

 

 

 

垂直整合策略

 

  •  
  •  

 

 

 

投資水準策略

 

 

  •  

 

 

 

多角化策略

  •  

 

  •  

 

 

 

水準併購策略

 

  •  
  •  

 

 

  •  

全球策略

 

 

  •  
  •  

 

 

策略聯盟

 

 

 

 

  •  
  •  

異業合作策略

 

 

 

 

  •  
  •  

低成本/差異化策略

 

 

 

 

  •  

 

資源統治策略

 

 

 

 

  •  
  •  

2–2:以策略類型區分的策略

資料來源:《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 臉譜出版)吳思華

(四)事業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在事業策略部分我們認為司徒達賢(民94)所修訂的《策略管理

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提出以策略形態分析方法並且加以運用

在事業策略上十分嚴謹且有條理。參考下圖2–8,我們能夠對其理論

有更深入的瞭解:

2-8:事業策略形態分析之應用流程

資料來源:《策略管理新論》(臺北 智勝出版社)司徒達賢(民94

  總結圖表上所言,我們可以看出「事業策略」組成是由六個構面所組成,分別是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經濟規模、地裡涵蓋範圍、競爭優勢。

  左上角的圖是指「環境」,而環境包含了三種分類分別是大環境、產業環境以及競爭環境。當中大環境是指與企業長期經營相關,又細分成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科技環境等。而產業環境是與策略決策有關的產業特性以及趨勢。最後競爭環境是指直接面對競爭對手所採取的策略行動或者攻擊作為。

  而最上方的中間段描述的是「條件」,條件包含這一階段前的事業策略、所累積的資源以及從網絡定位策略及總體策略所移轉而來的條件。

  在右上角指的是「目標組合」,意思是各持份者對於該組織的期望及所要求的績效水準,持份者包含投資人、客戶、供應商、經理、員工、社區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

  左下角是「功能政策」,簡單來講就是配合事業策略的各類型行銷、生產、研發、人力資源、財務、資訊策略等。

  右下角是「組織方式與架構」,包含了組織架構、權責劃分方式、分權程度以及組織流程。

最後最下端的是「行動與績效」代表策略行動與經營績效,也是整個策略形態分析與決策的最終結果。

綜合地來講,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說明瞭策略應該配合環境、條件以及目標組合的各種要求。同時策略又能夠向下功能政策與組織方式與架構,最後透過這些訂定的組織架構以及各種功能政策,讓整體產生正確而又具一致性的行動。有了這些行動,最終達成績效所需。(司徒達賢,2005

(五)依照時間順序的策略理論相關研究

依照時間順序的策略,泛指企業在線性時間軸中前、中、後甚或更加仔細地以時間推移運用不同的策略去經營企業。而其中一位以此作為策略相關理論整理的學者,是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策略學家Miachael PorterMiachael Porter最早於1985年著作《競爭優勢》與《競爭策略》當中提及到進入策略(Entry Strategy)的相關概念。依據麥可波特(Micheal E. Porter)的競爭策略以及競爭優勢中所提及,企業進入市場或在市場中重新定位分為四個階段,而我們將以進入市場為方向為主,重新定位為輔申論,其分為(Michael Porter1985):

1.  前置階段:此時企業不外乎對市場進行調查瞭解市場生態,或是搜尋市場分割中尚未被滿足的部分,以及產品流程技術的開發。此外還有聯繫土地、廠房、資金以及設備等等,為後續進入市場做準備。例如近年臺灣大型重型機車市場開放,國際重型機車品牌相繼進入臺灣市場。以日系三大品牌本田、三葉、川崎為例,川崎重機以高規格的配備以及導入國內市場的性能車款,將自己定位在重機的高階市場;臺灣三葉則是以引進日本總公司的全球戰略車款,以高性價比以及易於保養維修的特點,佔據了初階市場很大的市占率;而最後進入臺灣市場的本田重車,在經過市場分析後,則是導入本田產品線中的中階車款,以對抗川崎重機向下,以及三葉向上的夾擊,此策略確實有讓本田在臺灣搶下一定的市佔率,但此一不上不下的策略也讓臺灣本田後續發展相當辛苦。 Michael Porter1985

2.  進軍階段:持續不間斷的行銷與推廣以突破初期規模不經濟[6]的消費者數量,以及持續性的開發產品差異化,測試市場接受度,亦或是建廠等。例如蘋果公司在2008年第一次切入市場推出iPhone,配合大量的廣告行銷,以及部落客開箱的實測,讓產品突破初期不經濟的消費者數量,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作為應用程式平臺的iPhone才有其價值。(Michael Porter1985

3.    延續階段:很多企業不一定有此階段,他們可以繼續維持進軍階段的策略,或是繼續開發產品差異化,垂直整合以及擴大地理涵蓋範圍等。就如同德國汽車產業龍頭福斯集團買下捷克汽車品牌Škoda,以補足其入門級距房車的空缺,並用廣告與其他情銷策略加以推廣以達到重新塑造其市場定位。(Michael Porter1985

4.    後期階段:在後期將轉為持續性的產品開發,以及防禦其他產業競爭者的攻擊上。後期階段策略成功者以臺積電最廣為人知,臺積電在晶圓代工的市佔率近年接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臺積電在晶圓代工為市場唯一龍頭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臺積電後續的防禦行動則為不斷地維持高資本資出在製程研發以及設備研發,以維持其在市場中技術領先的優勢,以攻擊作為防禦。(Michael Porter1985

 Miachael Porter的著作中提及,新進入市場的廠商會因為原有的企業的某些原因,導致不會遭受既有產業中的企業反擊,因此謹慎選擇一個進入市場的切入點造成龍頭企業無法反擊是很重要的策略。甚或這些策略能夠起到中和龍頭廠商[7]的優勢的效果,也可以降低自己的進入成本,以及提高進入策略的成功機率。而以下本研究經整理後正是Michael Porter所提及的一些進入策略(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品牌差異:
  2. [8]的循環,無法抵銷廉價航空的低價競爭優勢。問題除了在於價值鏈不同外,品牌地位也不同,也勢必會對中華航空的品牌價值造成損失。最後中華航空決定設立廉價航空子公司臺灣虎航,以對抗廉價航空的攻勢。
  3.  

     低前期的進入成本。(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成本結構差異
  2. 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產品定位差異
  3. 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目標市場差異
  4. 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法規限制
  5. [9]。反托拉斯法會讓龍頭廠商在回應新進廠商時有所顧忌,畢竟反托拉斯法設立的目的就是防止企業過於龐大,使得市場仍有一定的空間讓新進公司競爭。美國微軟雖然獨大,但是沒有防著蘋果電腦的作業軟體,除了是選擇一個好的競爭者外,也是為了反托拉斯法留著一個自己熟悉的對手。(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條件前提差異
  6. Michael Porter 1985
    1. 運用產品定價差異
  7. Michael Porter1985
    1. 運用網絡關係差異

龍頭廠商會因為產業間的關係而延遲對新進廠商的報復行動此狀況多發生於傳統產業,龍頭廠商與其價值鏈參與廠商之間的利益與關係錯綜複雜,若是龍頭廠商貿然回應新進廠商的攻勢必會損壞其之間的利益與關係,甚至影響其原本的事業內容。

    Michael Porter1985

  二、小結

                  隨著前面針對策略的相關文獻以及學者見解進行了整理回顧後,我們

可以了解到策略的分類有很多種,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分類會出現相異或相同的目標與運用方式。有以策略層級分類的、有以時間進行推移分類的、有以商業模型作分類或者以策略類型來區分的策略理論。文獻回顧的結果讓我們認為,如果想要仔細剖析Uber在三地的進入策略,不可能單憑一種策略歸類方式進行分析,應該選擇多種不同的策略分類,就著Uber實際情況進行描述及列舉例子。我們相信,這樣子能夠相較於單選一種策略歸類去探究Uber的進入策略將能夠更全面地將其策略精華萃取出來。基於這個理由,我們決定接續研究將會以這種構想作為我們去分析Uber公司三地進入策略的架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透過第二章我們從相關的文獻當中就著一些理論作出了系統性的歸納,這一章的研究設計與方法我們可以分為三節,第一節將會說明此研究的架構。第二節將說明研究方法並講解研究方法之特性與必要性。隨後將在第三節說明此研究對象。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以陳威如與余卓軒提出的平臺生態圈以及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進入策略理論為研究基礎,目的在於探究Uber公司的價值創造及進入中、臺、新三地之策略運用。除此之外,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架構來弄清楚目前Uber價值創造的過程和成果,以及如何依據其競爭優勢使用策略進入三地市場獲取利潤。再利用實際收集到的例子與數據對Uber的創價系統及進入策略進行理論與實務的辯證。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此研究在於探討公司如何建構其平臺機制進行價值創造以及用以獲得價值的進入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我們決定採用「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指結合實際市場,以典型案例為素材,並通過具體分析、 解剖,促使人們進入特定的情景和過程,建立真實的感受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換句話說,目的在於針對在某一段時間內的Uber作為研究對象,藉由案例研究法從而描述其整體流程及內涵,這種研究方法適用於之前比較少相關研究論文的探索性研究上。在學術研究的層面上,並沒有任何針對該個案公司結合價值創造系統以及進入策略的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個案公司的創價系統在國外不僅是近年創新的模式,尤其在本研究分析主軸的中國、臺灣及新加坡市場內更加屬於前所未有的早期進入者。在衡量過以上的研究特性後,由此可見案例研究方法特別適用於上述的新領域研究。因此,Uber公司運用案例研究法應屬於恰當的。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主題是希望透過單一個案的深入探討,觀察並且分析企業如何運用平臺模式的觀念進行價值創造,同時試圖釐清跨國公司進入數個市場時所採取的進入策略。藉由資料收集後,我們發現在運用平臺模式的企業中,線上叫車媒合平臺Uber的平臺架構簡單、清晰且明顯,適合於大學生首次進行學術性論文研究的起手企業。而Uber有別於過往計程車產業的價值創造模式,運用新價值創造方式成為了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協力廠商線上媒合平臺,同時比較傳統計程車產業有提升車輛及司機品質的效果。Uber這種做法雖然使計程車此一產品及其所屬服務更方便廣大市民,但在進入各國市場時仍遭遇了傳統產業及法規議題的強烈衝擊。對於Uber能否成功顛覆固有產業的競爭,並且為各國改造價值鏈帶來啟示,相信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有鑒於此,我們認為Uber公司的狀況十分適合作為我們論文探究的個案,因此選擇將Uber作為本研究的研究目標,展開後續的研究分析。

 

第四節 資料搜集方式

    針對此研究資料的收集,主要採取次級資料研究方法以及參與觀察法所獲得的實際體驗,作為此研究探討問題時的資料來源。針對此研究所使用的兩種資料收集方式,將分述如下。

 一、次級資料研究法

    有鑒於Uber本身價值創造系統的創新,翻轉了既有產業和各界別的已有思考邏輯,同時引發了許多面向的爭議,所以國內外擁有非常多關於Uber的次級資料。而有關次級資料的收集,來源大部分由各國學術文獻、網路專訪文章、網路評論、報章雜誌報導等。將上述的次級資料加以整理後,將能夠驗證本研究的初步分析結果。

 二、參與觀察法:

    由於Uber公司所媒合的服務屬於短程載客[10],因此本研究小組將透過實際搭乘Uber所提供的服務,同時訪問Uber乘客與司機個人經驗,藉由參與觀察而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作為研究Uber的基礎素材。

 三、小結:

    本研究運用上述的兩種的探究方法,針對本文所擬定的研究目標進行資料收集、服務體驗與訪談,並將取得的資料進行相互驗證,以上述的過程確立資料的客觀性,同時深入瞭解Uber公司創價系統的建構運作與進入策略擬定的過程,從而推算出欲探究問題的結果與提出未來的實務建議。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於訂定題目及資料搜集這兩個層面,會因以下因素產生研究限制:

 一、區域選取:

    在決定地區時,由於本研究小組所組成之成員來自臺灣、中國、馬來西亞及香港,故認為在東亞地區內選取中國、臺灣及新加坡這三地會因為組員對其熟悉程度而收集更多有效資料,同時能夠把資料收集難度降低。

 二、研究時間:

    由於Uber公司目前仍然處於持續發展中,本研究能夠追溯的最新資料僅能更新至20151231日,往後2016年至專題發表前夕(約五個月)之資料將未作系統性整理。此一時間限制有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之可參考程度。

三、資料收集:

 本研究以研究小組成員收集而來的次級資料為主體,同時配搭實際參與觀察的經驗,對Uber進行後續的分析與驗證。然而,Uber以公司工作過於忙碌無法接受採訪為由拒絕本研究小組之邀請,因此在資料收集方面無法獲得由內部人員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基礎,只能夠以目前Uber公司在中臺新三地受新聞雜誌媒體專訪作為訪談資料方面的研究素材。可是,Uber公司可能會因為內部的商業機密考量,而在相關訪談當中披露存在部分偏誤資訊。

最後,搭配參與觀察方法當中的訪談對象選擇方面,均考量到時間、人力、可找尋便利性及願意採訪程度,使面談可能有所限制,進而影響本研究之分析。

第四章 個案介紹

    經過文獻回顧對於創價系統及進入策略相關之學術發展等議題探討後,接下來本研究將於第四章針對Uber公司的發展狀況進行更深入的描述。為了讓讀者對於Uber有基本的認識,本章將於第一節以時間軸為主,敘述Uber創立過程以及進入中、臺、新三地的歷史發展;第二節將深入說明Uber作為線上叫車媒合平臺的運作型態;第三節將會依據此個案探討所鎖定的三個地方,比較及解說其計費機制。

 

第一節 發展沿革

    在第一節個案公司介紹當中,本專題小組將依據時間軸作為基準。先介紹Uber公司由2009年至2015年的全球發展概況;其後介紹2014年至2015Uber進入中國市場的概況;其三介紹Uber2013年至2015年進入臺灣市場的概況;最後將介紹Uber2013年至2015年進入新加坡市場的概況。

 一、2009-2015年全球概況

Uber(中文名稱優步),是由Travis Kalanick(以下稱 Kalanick)以及Garret Camp(以下稱Camp)2009年在美國舊金山所成立之新創事業,當時名為Uber CabUber的發想是來自於KalanickCamp兩人2008年一次去巴黎商務旅行時,在下雪的淩晨卻無法叫到計程車的經驗,再加上

      Kalanick長期對舊金山交通狀況的觀察,促成了一個利用大數據[11]、電腦演 

算法、GPS定位系統、線上媒合平臺、平臺上信用卡付款機制以及主打體驗行銷[12]的線上轎車媒合平臺Uber

    Uber2009年於美國舊金山創立後,於20106月在舊金山正式開始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即是以線上協力廠商叫車平臺為基礎,進而媒合乘客與司機,並且藉由當地大數據瞭解當地交通狀況,以利提供即時快速的乘車服務。同時,致力於提供高品質服務,對於司機訓練、車輛品質以及整理服務都有一定的水準。此外,在司機駕車時間方面,Uber利用共用經濟原理[13]

      讓司機可以其本業以外的空閒司機,兼職擔任Uber司機提供服務,讓閒置

      人力資源與車輛進入供應鏈循環。

     爾後,20108Ryan Graves(以下稱Graves) 就任執行長一職,不久後由Kalanick接任。同年,Uber在舊金山推出支援Apple iOS以及Google Android系列手機應用程式。

起初Uber仿效倫敦計程車的風格,司機穿著西裝駕駛清一色黑頭的林肯城市轎車、凱迪拉克凱雷德、BMW 7系列和梅賽德斯-賓士S550等車系。在 2012年後,Uber推出「菁英優步」(UberX)服務,加入更多不同系列的車型。Uber2012年宣佈擴展業務計畫,其中包括可搭乘非計程車車輛的共乘服務[14]

2012年迄今,Uber持續發展新服務並將服務擴張至全球,進入全球擴張期,法國巴黎即是Uber第一個美國以外開拓的新據點,且在隔年2012年,先後進入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並在同年的下半年度西進進入英國倫敦以及在亞太地區第一個據點---澳洲雪梨。2013年,Uber更是加速拓展亞洲市場,如新加坡、臺灣臺北以及韓國首爾等國家。

除了持續拓展全球據點外,Uber亦嘗試新的經營策略與模式,並創造自己的實驗工作坊---Uber Garage,以實驗形式擇定一個城市測試新想法的可能性,並藉由實驗性質活動進而瞭解新服務的實際操作情況、試用程度,以此做為未來經營模式與策略規劃的參考依據。其中Uber20124月,選擇美國芝加哥的伊利諾州為實驗據點,嘗試利用在地既有的計程車並採行低 價策略,試圖瞭解此營運策略實際情況。

    (一)全球營運概況

北美洲

 時間

 內容

舊金山

1.2010-6

2.2011-5

1.正式開始營運,並在同年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2.收到來自舊金山交通局的停止並終止命令信函,宣稱優步無照經營計程車服務

紐約

1.2011-5

2.2012-10

3.2013-7

4.2014-4

1.正式開始營運

2.紐約市計程車和禮車委員會(New York City Taxi and Limousine Commission)呼籲駕駛不要參與優步,因此讓優步的計程車服務項目暫停

3.提供實驗性的直升機招呼服務,稱為「Uber CHOPPER

4.推出 Uber Rush 快遞服務,聘用自行車司機遞送包裹

華盛頓特區

1.2011-5

2.2012-1

1.正式開始營運

2.一輛優步司機的車輛遭到華盛頓特區計程車委員會沒收,委員會宣稱優步在城市裡經營無牌照的計程車服務

芝加哥

1.2011-5

2.2012-10

1.正式開始營運

2.優步遭到芝加哥多間計程車公司控告,被指控違反芝加哥和伊利諾伊州的公眾安全、消費者權益和公平營業法案

西雅圖

1.2014-3

2.2015

1.西雅圖市議會投票通過一項決議,將限制優步、LyftSideCar等共乘服務的駕駛人數,標準為每項服務不得超過150

2.通過立法允許Uber司機組織工會

加拿大

1.2012

2.2012-11

3.2012-12

1.於多倫多正式開始營運

2.Uber宣佈在溫哥華將結束「秘密優步」(Secret Uber)的試營運階段,並將費率提高為每小時加幣75元以符合當地的法規

3.多倫多市政府官員指控優步違反25項地方規範,包括無執照計程車仲介和無照禮車服務等

中南美洲

時間

內容

巴西

1.2014

2.2015

1.正式開始營運

2.通過一項法律,將禁止Uber及其他類似的智慧型手機叫車服務

巴拿馬

2015-3

正式開始營運

歐洲各國

時間

內容

法國

 

1.2011-12

2.2015-07

1.開始營運

2.暫停Uber Pop服務

英國

1.2012-7

2.2015-10

1.開始營運

2.英國法院判決合法

丹麥

1.2014-11

2.2015-10

3.2015-11

1.開始營運

2.計程車駕駛聯合抗議

3. 被視為非法營運

瑞典

2014-9

開始營運

挪威

2014

 

Uber X車輛擁有許可,屬合法營運,而Uber Pop則被警方視為非法

芬蘭

 

2015-8

視為非法營運,警方強力查緝

荷蘭

 

1.2014

2.2015

1.全面禁止Uber Pop

2.Uber Pop只聘專業計程車駕駛

比利時

1.2014-04

2.2014-09

3.2015-09

1.以雇用非專業執照司機為由,要求停止服務

2.重返比利時,並推出Uber X

3.商業法院判定Uber Pop違法,限時停止此服務, Uber X服務不受影響

德國

1.2014

2.2014-09

3.2014-11

1.開始營運

2.全面禁止Uber所有服務

3.撤出德國多個城市

波蘭

1.2014

2.2015-10

1.開始營運

2.計程車駕駛聯合抗議

西班牙

1.2014

2.2014-12

3.2015

1.開始營運

2.禁止Uber營運

3.開始提供外送服務

匈牙利

2014

開始營運

西亞各國

時間

內容

土耳其

2013

 

1.開始營運

2.提供Uber Boat叫船服務

黎巴嫩

2013

開始營運

巴林

2013

開始營運

沙烏地阿拉伯

2013

開始營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2013

2.2015

1.開始營運

2.提供直升機接送服務

卡達

2013

開始營運

非洲各國

時間

內容

埃及

2013

開始營運

肯亞

2015-01

1.開始營運

2.提供現金交易

南非共和國

1.2013-08

2.2015-07

1.開始營運

2.Uber司機有計程車駕駛執照即可上崗

大洋洲各國

時間

內容

澳大利亞

1.2012

2.2015-09

3.2015-10

4.2015-12

1.開始營運

2.計程車業者聯合抗議

3.坎培拉合法營運

4.新南威爾士州合法營運

紐西蘭

2014

開始營運

東亞各國

時間

內容

臺灣

1.2013-07

2.2015-05

3.2015-11

4.2015-11

5.2016-01

6.2016-02

1.臺北開始營運,推出Uber Black

2.推出Uber X 平價叫車服務

3.推出Uber Assist服務

4.進軍臺灣臺中

5.進軍臺灣高雄

6.臺灣法院判定違法

日本

1.2015-02

2.2015-03

1.開始營運

2.被視為違法

韓國

1.2013-08

2.2014

3.2015-03

4.2015-05

1.開始營運

2.推出Uber X服務

3.停止Uber X服務

4.立法禁止私家車提供出租車服務,Uber違法

中國

1.2014-07

2.2014-10

3.2014-12

4.2015-09

5.2015-10

6.2016-01

7.2016-02

8.2016-03

1.進軍中國北京

2.進軍天津,深圳,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武漢,寧波

3.與百度戰略合作

4.推出「優步同行」拼車服務,全球首發

5.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中國分公司

6.推出「人民優步+」拼車服務

7.與支付寶合作

8.與中國婦女基金會合作

新加坡

1.2013-02

2.2014-05

3.2015-01

4.2015-10

1.正式開始營運

2.推出Uber X(平價車服務)

3.打車軟件進行規管

4.推出Uber Assist服務

印度

1.2014-12

2.2015-4

3.2016-3

1.因司機性侵案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政府禁止Uber在新德里所有營運

2.推出「Uber Auto」三輪蹦蹦車

3.推出「Uber MOTO」摩托車服務

泰國

1.2015-6

2.2016-2

1.提供實驗性的直升機招呼服務,稱為「Uber CHOPPER

2.推出「Uber MOTO」摩托車服務

馬來西亞

2013-10

正式開始營運

菲律賓

2015

菲律賓交通通信局針對「移動促進」頒布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通過共乘服務合法化

4-1Uber進軍全球市場之據點概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於篇幅關係,以上表格整理了Uber所進入的大部分主要城市之營運狀況, 全球進入市場的區域遍及五大洲。而詳細的每個主要城市之有提供的車種服務則如下:

        車款

國家

UBER  BLACK

UBER  SUV

UBER  SELECT

UBERXL                UBER VAN

UBER ASSIST

UBERX

UBER TAXI

埃及

 

 

 

 

 

O

 

肯亞

 

 

 

 

 

O

 

南非

O

 

 

O

 

O

 

摩洛哥

 

 

 

 

 

O

 

奈及利亞

O

 

 

 

 

O

 

澳洲

坎培拉

 

 

 

 

O

O

 

墨爾本

O

 

 

 

O

O

 

雪梨

O

O

O

 

O

O

O

紐西蘭

奧克蘭

 

 

 

O

 

O

 

威靈頓

 

 

 

 

 

O

 

沙烏地阿拉伯

O

 

 

O

 

O

 

卡達

 

 

 

 

 

O

 

黎巴嫩

O

 

 

 

 

O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O

 

O

 

 

O

 

約旦

 

 

 

 

 

O

 

巴林

 

 

 

 

 

O

 

亞塞拜然

 

 

 

 

 

O

 

羅馬尼亞

 

 

O

 

 

O

 

義大利

O

O

 

 

 

 

 

比利時

 

 

 

 

 

O

 

斯洛伐克

 

 

 

 

 

O

 

奧地利

O

 

 

O

 

O

 

匈牙利

 

 

 

 

 

O

 

保加利亞

 

 

 

 

 

O

 

捷克

O

 

 

 

 

O

 

立陶宛

 

 

 

 

 

O

 

波蘭

 

 

 

 

 

O

 

瑞典

O

 

 

 

 

O

 

英國

O

 

 

O

 

O

 

瑞士

O

 

 

 

 

O

 

白俄羅斯

O

 

 

 

 

O

 

芬蘭

O

 

 

 

 

 

 

愛爾蘭

O

 

 

 

 

 

 

克羅埃西亞

 

 

 

 

 

O

 

丹麥

O

 

 

 

 

O

 

葡萄牙

O

 

 

 

 

O

 

挪威

O

 

 

 

 

O

 

荷蘭

O

O

 

 

 

O

 

希臘

 

 

 

 

 

O

 

法國

O

O

 

 

 

O

 

臺灣

臺北

O

 

 

 

 

O

 

臺中

 

 

 

 

 

O

 

高雄

 

 

 

 

 

O

 

日本

O

 

 

 

 

 

O

韓國

O

 

 

 

 

 

O

中國

上海

O

 

 

O

 

O

 

寧波

 

 

 

 

 

O

 

煙臺

 

 

 

 

 

O

 

廈門

 

 

 

 

 

O

 

蘇州

O

 

 

 

 

O

 

佛山市

O

 

 

 

 

 

 

廣州

O

 

 

O

 

O

 

西安

 

 

 

 

 

O

 

貴陽

 

 

 

 

 

O

 

成都

O

 

 

 

 

 

 

北京

O

 

 

O

 

O

 

杭州

O

 

 

 

 

O

 

重慶

 

 

 

 

 

O

 

天津市

 

 

 

 

 

O

 

長沙

O

 

 

O

 

O

 

南京

 

 

 

 

 

O

 

濟南

 

 

 

 

 

O

 

武漢

 

 

 

 

 

O

 

青島

O

 

 

 

 

O

 

深圳

O

 

 

 

 

O

 

合肥

 

 

 

 

 

O

 

大連

 

 

 

 

 

O

 

泰國

O

 

 

 

 

O

 

新加坡

O

O

 

 

 

O

O

馬來西亞

O

 

 

 

 

O

 

菲律賓

O

 

 

 

 

O

 

越南

O

O

 

 

 

O

 

印尼

O

 

 

 

 

O

 

印度

O

O

 

 

 

O

 

美國

西雅圖

O

O

O

 

 

O

O

舊金山

O

O

O

 

 

O

O

芝加哥

O

O

O

 

 

O

O

華盛頓特區

O

O

 

 

 

O

O

紐約

O

O

 

 

 

O

O

加拿大

 

 

 

 

 

O

 

墨西哥

O

O

 

 

 

O

 

巴拿馬

O

O

 

 

 

O

 

巴西

O

 

 

 

 

O

 

智利

O

O

 

 

 

O

 

4-2Uber進軍全球市場之車種概況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二)募資情形:

     201010月,Uber獲得美國加州矽谷一群天使投資者[15] (Angel Fund)對其創業投資資金挹注,約一百二十五萬美元。20112月,Uber獲得Benchmark創投公司[16]資金挹注,約一千一百五十萬美元;同年12月,Uber獲得多位投資者所挹注之資金,約三千兩百萬美元,當中包含高盛[17] (Goldman Sachs)Menlo Ventures[18]Amazon執行長Jeffrey Bezos等,使Uber所獲得資金達四千九百五十萬美元。20138月的募資活動高達三億六千一百萬美元,其中Google創投 (Google Venture)投資二億五千八百億美元。此年度,Uber市值約三十七億六千萬美元。20146月,Uber獲得約十二億美元資金挹注,包含Fidelity Investments[19] ,Wellington Management[20], and BlackRock Inc[21].等公司;同年12月,Uber獲得十二億美元之資金,且與中國百度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及投資協定,百度投資6億美元,雙方合作開發中國市場。20158月,微軟和印度媒體公司Bennett Coleman[22]挹注Uber十五億美元之資金,Uber超過小米公司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人創業公司。

 二、2014-2015年中國概況

    Uber在中國採取由中國人管理及經營、本地資本參與,且Uber於中國已經在經營資源、管理決策、服務器設置、產品營運、數據處理等核心內容上,實行全面本土化策略

Uber公司於20142月於中國實行為期近半年的試營運,並於7月正式進入中國北京市場,截至目前為止已進入:天津、深圳、上海、寧波、煙臺、廈門、蘇州、佛山市、廣州、西安、貴陽、成都、杭州、重慶、長沙、南京、濟南、武漢、青島、合肥、大連,以上21個城市,相較其競爭對手「滴滴[23]」的199個城市、「易到[24]」的98個城市、「神州[25]」的66個城市,Uber進入城市數雖不及競爭對手的一半,在20164Uber市佔份額達10%

Uber持續擴張的同時在中國進行投資和與中國政府合作,例如於20155月與貴陽市人民政府簽屬戰略合作協議,佈局優步數據處理中心和呼叫中心,提升貴陽智慧交通管理的品質;於20158月與中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互聯網及交通方面之研究項目;於201510月與武漢市人民政府達成深度合作,建設全球規模最大之卓越營運中心,打造服務中國Uber司機、乘客的營運管理樞紐。除了與政府合作,Uber亦跟中國本地企業擁有合作關係,目前已與百度、海南航空、廣汽、吉利汽車等本土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拓展許多商業合作夥伴。

20151128日,根據交通運輸部官網發佈的《深化計程車行業改革兩個檔徵求意見總體情況分析報告》。指出其中私家車不能涉入專車平臺,此為專車新政從起草至現今徵求意見稿進入公示階段以來最為堅持的一條。這意味著,包括滴滴出行、Uber、易到用車在內的專車平臺旗下接近90%的車輛均不符合要求。而根據《管理辦法》[26]第十二條規定:擬從事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的車輛,由車輛所有人向服務所在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提出申請,車輛使用性質需要登記為出租客運,申請車輛需要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車輛衛星定位裝置、應急報警裝置。中國現行《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亦規定,小、微型出租客運汽車使用年限為8年,意味著想要從事專車,需改變汽車的使用性質,而報廢年限縮短成8年。也因報廢年限的要求,使不少想利用私家車來賺錢的人為之怯步。以上相關法規為專車新政的徵求意見稿,且明確表示任何企業和個人不得為乘客和未取得合法資質的車輛、駕駛員提供資訊對接開展運營服務。不得以私人小客車合乘或拼車、順風車等名義提供運營服務。而上述政策隨後被市場解讀為:拼車如果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話,即使拼車平臺上載客的車輛不是營運車輛而是私家車也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上海方案,滴滴按照意見裡提及的「政府管平臺、平臺管司機車輛」,司機車輛需要持許可證,但由平臺審核發放即可。廣州的方案相較上海的方案嚴厲許多。許可證發證及審核權收回政府手中。核心內容包含兩點:ㄧ.專車不會消失,但要與計程車錯位競爭;二.從今以後在廣州從事專車的平臺、車輛、司機均需持有許可證。這與國家先前出示的《徵求意見稿》方向大致相同。司機、平臺、車輛需持許可證,斷絕了私家車與兼職司機繼續運營的可能性。

  三、2013-2015年臺灣概況

    Uber2013 6 Uber 進入臺灣臺北,是為Uber在亞洲第二據點,目前在臺灣最大競爭對手為傳統計程車業。初期進入臺灣市場發展時,Uber 是以外國人、高階主管等為目標顧客,但為配合臺灣的競爭環境與顧客需求,也提供 Uber X (中譯菁英優步)服務,以及調降原本 Uber Black 基本車資等服務。再加上若考慮北北基計程車漲價,提供更高品質車款和服務的 Uber,競爭力反而比一般計程車還高。

    20150604日,與將上市的新創電動機車Gogoro合作推出免費試乘活動,在規定時間打開Uber App,選擇特殊Gogoro 活動專車叫車,就能免費前往現場試乘Gogoro,跟隨專屬領航員騎經30分鐘試騎路線。20151119日,Uber宣佈與復康巴士業者多扶接送公司合作,推出「Uber assist關懷優步服務」,提供銀髮族、行動不便者、孕婦、視障者等叫車服務,搭車費用與一般Uber一樣。

          初期在司機方面, Uber 臺灣採取與車行合作的模式,由車行提供司機,

Uber負責提供通信設備,如iPhone Wifi 3G 等,完全不需要司機花

           錢購買。在2014年下半年度,Uber開始開放個人司機加入,不再只是與車

           行合作,此外, Uber 還會在後臺整理經營資訊供司機參考,例如每週載客

           次數、載客費用,顧客叫車時段分析等,提供實務資訊協助司機強化經營能

力。而Uber手機應用程式中的雙向評分機制,更可以有效幫助司機瞭解顧客需求與改善不足之處。

Uber2013年進入臺灣市場至2016321日止, Uber公司以被開罰276件、裁罰金額共計 3770萬。加入Uber接受派遣的司機,開罰共計277件、裁罰12054000元,兩者合計開罰金額已超過5000萬元。而目前Uber在臺灣面臨到三大爭議,分別是納稅問題、安全問題、以及其合法性

關於第一點,由於Uber之消費者是透過信用卡綁定、直接付費給總部設在荷蘭的Uber,所以即使該筆交易發生在臺灣,也會被視為境外交易;此外,每趟行程Uber 會收取約 25% 費用,所有會計帳目也都由總部統一處理,臺灣分公司僅負責品牌推廣、司機服務,形同Uber臺灣的公司經營,只會有業務費用支出,卻沒有收入紀錄。第二點,根據「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規定,計程車司機必須投保旅客責任險[27],最低 150 萬元整。臺灣大車隊則為乘客投保 1600 萬旅客責任險;但Uber則未詳細透露過相關保險內容。至於第三點爭議是因為,Uber在臺招攬無營業登記的自用小客車,以兼差賺外快方式營運,交通部認為Uber以自用小客車載客違反公路法;但關於這一點卻因Uber手機應用程式所屬的臺灣宇博[28]登記為資訊業,無法強制勒令停業

為此,交通部在20163月公告修正「自用車違規營業處罰基準表」,以自用小客車為例,第一次被抓,處以5萬罰鍰,吊扣車輛牌照二個月、第二次被抓,處以6萬罰鍰,吊扣車輛牌照三個月,若是六個月內2次被抓,將處以10萬罰鍰,並吊扣車輛牌照半年,此後只要Uber無營業登記卻持續營業將遭到重罰。

 Uber在臺灣掀起法令爭議,臺灣區總經理顧立楷201412月在官方部落格貼文,認為交通部做法漠視消費者選擇的自由,對創新與改善經濟環境的契機不友善。Uber並發起臉書活動,號召民眾聲援。

  四、2013-2015年新加坡概況

     Uber20132月進入新加坡,是為亞洲市場第一個據點,並在隔年2014年推出平價搭車服務---Uber X(中譯菁英優步),降低車資以刺激消費。更在2015年,Uber為了在新加坡這樣高財富水準、高度密集交通工具環境下做市場區隔,推出單一行銷活動,與豪華客車租用公司Dream Drive推出Uber Super Car,提供用戶選擇藍寶堅尼(Lamborghinis)與瑪莎拉蒂(Maserati)等超級跑車接送,計價方式為前15分鐘120150美元,而後每分鐘5美元。且2015年推出Uber Assist以協助殘疾人士搭車。目前在新加坡有四個轎車軟體公司分別為UberGrabTaxiEasy Taxi以及剛進入新加坡的英國公司Hailo2015年新加坡政府修改法例容許Uber合法營運,司機只要自己註冊成立公司,購買保險和向政府繳付路稅,就能營運。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陸交局)在201411月表示,為了保障乘客的利益和安全,陸交局計畫在2015年第二季對協力廠商打車軟件服務進行

           規管,其中,所有提供類似服務的司機和車輛必須滿足五個條件。司機持有

           出租車駕照、車輛已經註冊為出租車是首要條件。其次,所有提供協力廠商

           叫車服務的司機和車輛必須提前在陸交局申請註冊,申請成功者將獲得有效

           期三年的資質證書。第三,搭乘過程中的所有收費和附加費,包括起步費、

           里程、時間和預約費,以及高峰時段的附加費等都必須事先向乘客說明,並

           且使用打車軟體的預約費不能超過現有計程車公司所實施的費用。第四,為

           了保證公眾可以平等享有計程車的服務,防止拒載,陸交局規定通過打車軟

           件預約出租車不需要提前告知司機目的地。此外,陸交局還規定所有打車軟

           件服務商要提供基本的客服,包括失物招領、諮詢以及投訴處理等。

 

第二節 線上叫車媒合平臺

Uber作為線上叫車媒合平臺,先後在2010年以及2014年推出Apple IOS系統、Google Android系統以及Windows系統的手機應用程式。Uber會為乘客以及司機推出兩種操作方式不一的手機應用程式,在司機方,其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自定載客時間、自動接收媒合乘客資訊以及清楚了解金錢收入;乘客方面,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自動媒合司機服務、預先計算費用和時間、紀錄及分享乘車路徑、掌握司機資訊、提供司機評分及客戶投訴服務以及信用卡付費功能。以下將詳細解釋之:

一、司機方

(一)自訂載客時間

Uber司機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提供載客服務,能讓司機有更多自行調控的時間。選擇當Uber司機不需全職進行服務,可採取自由的方式兼職。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市場閒置人力及車輛得意充分的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

(二)接收媒合乘客資訊

藉由應用程式可以接收目標乘客的資訊,使用UberGPS定位更容易得找到乘客位置。行經的路線也會記錄下來,讓乘客清楚知道司機所選擇的路線並加以評分,降低繞路的風險。

(三)清楚瞭解金錢收入

            應用程式在開始載客時按下Start鍵並開始記錄路程、時間,當到達

         目的地是再按下End鍵,司機就能馬上瞭解此次的服務賺取的金錢收入,

         方便且迅速。

  二、乘客方

   (一)自動媒合司機服務

       乘客預約叫車服務只需下載Uber應用程式並填寫資料,即可開始

    使用Uber的叫車服務。乘客可以自行輸入上車位置、也可使用定位系  

    統自動定位,然後選擇輸入目的地的地址或輸入關鍵字即可,非常之方

    便。

   (二)預先計算費用和時間

             乘客應用程式可以預先輸入目的地,能馬上知道本次搭車的費用和

          時間。此外若該時段是加成計費的話,系統會預先提醒並經乘客確認後

          才進行叫車。預算費用和時間對於個人的掌控有確實的助益。

   (三)記錄及分享乘車路徑

             乘客能清楚掌握自己目前的所在位置,並可得知司機是否有繞路的 

         狀況發生。此外乘客還可分享乘車路徑給第三人,為乘客在夜間提供更多的保障,透過此服務隨時瞭解車輛的行駛動態。

   (四)掌握司機資訊

             應用程式會提供司機的姓名、車款以及車牌號碼。若有個人物品遺

         漏在司機車上時,乘客可透過系統記錄的資訊聯繫上司機。此服務減少

         了員警或相關單位的人力成本,能快速找回失物。

   (五)評分與客服

             系統會請乘客對該次的服務進行評分,低於標準的司機會被召回進

         行輔導,嚴重者會勒令停工。客服方面,乘客可利用系統針對司機各個

         服務提出客訴意見。

   (六)信用卡付費功能

              使用Uber不再需要使用現金,Uber採取的是信用卡付費。有過付

          費設定在註冊時已經輸入完畢,到達目的地時會自動扣款。

 

第三節 計費機制

    Uber的收費跟傳統的計程車產業並不一樣,傳統計程車產業採取一般收費以及夜間加成兩種,部分地區更會因應原油價格變動而需要繳付原油附加費。而Uber則根據車款的不同,將收費模式分為幾種。以下為中國、臺灣、新加坡三地的計費機制圖表:

 

菁英優步

尊榮優步

Uber XL

Uber ENGLISH

基本車資

CN¥15.00

CN¥20.00

CN¥20.00

CN¥20.00

每分鐘計費

CN¥0.37

CN¥0.80

CN¥0.80

CN¥0.80

每公里計費

CN¥2.86

CN¥4.12

CN¥4.12

CN¥4.12

最低消費

CN¥20.00

CN¥30.00

CN¥30.00

CN¥30.00

取消費用

CN¥20.00

CN¥20.00

CN¥20.00

CN¥20.00

4-3:中國Uber計費機制(上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菁英優步

尊榮優步

Uber XL

人民優步

基本車資

CN¥15.00

CN¥18.00

CN¥18.00

CN¥0.00

每分鐘計費

CN¥0.40

CN¥0.70

CN¥0.70

CN¥0.25

每公里計費

CN¥2.30

CN¥3.85

CN¥3.85

CN¥1.50

最低消費

CN¥20.00

CN¥30.00

CN¥30.00

CN¥10.00

取消費用

CN¥15.00

CN¥20.00

CN¥20.00

CN¥8.00

4-4:中國Uber計費機制(北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菁英優步

基本車資

CN¥0.00

每分鐘計費

CN¥0.13

每公里計費

CN¥2.00

最低消費

CN¥10.00

取消費用

CN¥10.00

 

4-5:中國Uber計費機制(重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中國大陸,因有太多的城市且各個區域又擁有各自不同的種類,所以在此只介紹三個較具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北京、重慶。在上海的車種有分為四種,有菁英優步、尊榮優步、Uber XLUber ENGLISH。上海菁英優步的基本車資為十五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三七元,每公里增加二點八六元,此服務還設有最低消費二十元,如取消此次服務需交付二十元。上海尊榮優步的基本車資為二十元的基本車資為二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八元,每公里增加四點一二元,最低消費三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二十元。上海Uber XL的基本車資為二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八元,每公里增加四點一二元,最低消費三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二十元。上海Uber ENGLISH的基本車資為二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八元,每公里增加四點一二元,最低消費三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二十元。在北京的車種為四種--菁英優步、尊榮優步、Uber XL、人民優步。北京菁英優步的基本車資為十五元起跳,每分鐘Uber XL的基本車資為十八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七元,每公里增加三點八五元,最低消費三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二十元。北京人民優步的基本車資為零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二五元,每公里增加一點五元,最低消費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八元。而在中國大陸的起始地重慶只有單一車種--菁英優步。重慶菁英優步的基本車資為零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一三元,每公里增加兩元,最低消費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十元。

 

菁英優步

尊榮優步

菁英優步

菁英優步

基本車資

NT$40.00

NT$115.00

NT$30.00

NT$35.00

每分鐘計費

NT$2.50

NT$5.00

NT$2.50

NT$2.00

每公里計費

NT$12.50

NT$22.00

NT$12.50

NT$10.00

最低消費

NT$60.00

NT$150.00

NT$60.00

NT$50.00

取消費用

NT$40.00

NT$100.00

NT$40.00

NT$40.00

 

臺北

臺中

高雄

 

4-6:臺灣Uber計費機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臺灣,主要有三個區域的Uber--臺北、臺中、高雄。它們的計費方式都有所不同,臺北的費用相比之下會比臺灣其他地區的費用高一些些。臺北的車種分為兩種,有菁英優步和尊榮優步之分。臺北菁英優步的基本車資為四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二點五元,每公里增加十二點五元,此服務還設有最低消費六十元,如取消此次服務需交付四十元;臺北尊榮優步是屬較豪華車種,基本車資為一百一十五元起跳,每分鐘增加五元,每公里增加二十二元,也設有最低消費一百五十元,取消費用為一百元。而在臺中高雄只有單一車種--菁英優步。在臺中基本車資為三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二點五元,每公里增加十二點五元,最低消費六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四十元。在高雄基本車資三十五元起跳,每分鐘增加兩元,每公里增加十元,最低消費五十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四十元。

 

菁英優步

尊榮優步

七座商務車

EXECLARGE

基本車資

S$3.50

S$7.00

S$5.00

S$10.00

每分鐘計費

S$0.25

S$0.45

S$0.35

S$0.60

每公里計費

S$0.50

S$1.95

S$0.80

S$3.25

最低消費

S$3.50

S$15.00

S$8.00

S$18.00

取消費用

S$6.00

S$10.00

S$6.00

S$10.00

 

4-7:新加坡Uber計費機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新加坡,主要有四個車種--菁英優步、尊榮優步、七座商務車、EXECLARGE,它們的計費方式都有所不同。新加坡菁英優步的基本車資為三點五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二五元,每公里增加零點五元,此服務還設有最低消費三點五元,如取消此次服務需交付六元;新加坡尊榮優步是屬較豪華車種,基本車資為七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四五元,每公里增加一點九五元,也設有最低消費十五元,取消費用為十元。新加坡七座商務車基本車資為五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三五元,每公里增加零點八元,最低消費八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六元。新加坡EXECLARGE是大型團體出行乘車,基本車資十元起跳,每分鐘增加零點六元,每公里增加三點二五元,最低消費十八元,取消服務需交付十元。

    Uber對資訊科技之運用發揮至極大化,除了透過自動匹配演算法為司機與乘客提供最方便快捷的媒合服務外,Uber亦在原有的應用程式上,根據每次乘客叫車所在的地區需求,配搭該地區附近所出現的車輛供應以及交通狀況、天氣等因素

來調整出對乘客而言最為適合的價格,以及對司機而言最為適合的收入獎勵。Uber創辦人將此項功能稱之為「動態溢價演算法」。

    溢價演算法,是基於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調節功能,正如Uber管理層所說「溢價不是計畫好的,是依據供求動態平衡」,具體演算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基本上的邏輯還是能夠揣摩的,這個溢價係數[29]也一定是和那塊區域的使用者發送需求和司機數量的比例來確定。因為溢價的出現,當更多的司機奔赴訂單需求量很大地區的時候,可能又會出現司機多過乘客的情況,於是再取消溢價會降低係數,因此說是動態平衡的。當然,一個區域的高峰時間段是大概可預見的,之前的所有資料都可以作為參考,但是隨著Uber用戶和司機數量兩端每天的增加,情況會每天都不同,這確實需要一個完備的演算法設計方案去應對。這涉及到大資料,使用者增長預測,甚至當地堵車事件預測(例如演唱會散場)等很多方面。

 

 

 

第五章 個案公司之價值創造

 

第一節 平臺生態圈的機制設計

    針對我們所研究的個案公司Uber,就著價值創造方面,在文獻回顧時所整理的相關學術研究後,本文將會按照Uber的特性與探討題目的考量而選擇了由陳威如及余卓軒二人所寫的《平臺革命》作為平臺生態圈模型的理論基礎,進一步探討Uber究竟是如何創造價值的。我們希望能夠瞭解Uber是如何建立平臺機制的、在平臺模式下如何成長、從事了怎樣的活動。我們也希望瞭解到Uber如何就著價值創造方面運用平臺機制進行操作,達到在平臺穩定運作下產生價值創造的效果。

    在第二章文獻回顧的探討中,藉著圖表2–5,我們可以初步地認識到由陳威如及余卓軒所提出的平臺生態圈之雙邊平臺的基礎構造。如果將Uber套用至該圖表,將會得出模型5–1。首先,Uber在平臺之中扮演著中間媒合與資訊鏈接的角色,圖表的左邊為有乘車需求的顧客,而圖表的另外一邊則是擁有車輛並且可以提供載客服務的司機。這兩邊的使用者將會藉著Uber作為平臺中間人的身份進行媒合,若想使用Uber的媒合服務,必須先從IOS系統的App StoreAndroid系統的Google Play下載平臺中下載應用程式,而Uber所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為免費使用,只有在媒合叫車服務成功時收取車資當中的百分之二十,用作平臺的維護費。

5-1Uber平臺的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Uber平臺生態圈的機制設計

 (一)定位雙邊市場

    如同之前文獻回顧所提及,平臺生態圈的建立,必須有賴於「邊」的形  

 成,並且必須擁有超過兩個或以上的邊,才能夠被稱得上平臺。而以Uber 

 作為例子,此平臺為一個雙邊市場的模型,一邊是擁有乘車需求的乘客,

 另外一邊是擁有汽車並且願意提供載客服務的司機。Uber以平臺的身份找

 出了這些群體,並且向他們提供媒合服務,使司機與乘客能夠從中尋找供

 應與需求結合的機會。當需求面與供應面透過平臺連接在一起時,便會漸

       漸發生網絡效應。

           對司機來說,以往想要進入計程車市場,必須受制於牌照的規管,意

       味著用戶必須接受原有的標準化計程車服務。但是,Uber卻免除了計程車

       牌照這樣子的一個限制,引起了很多願意提供更廉價、優質服務的私家車

       車主的注意,從而加入Uber賺取利潤。相對於傳統計程車產業,Uber

       決了現在的社會車輛資源,增加了就業機會,動態的定價及自動匹配系統能

       夠更加有效的匹配供需,降低車輛空駛率。有見及此,因為Uber相對計程 

       車產業寬鬆的限制而形成了司機群體的加入。

                 對於乘客來說,Uber所能夠提供的是相對於傳統計程車產業更能明確

       即將提供服務的車輛,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讓乘客感到安心,等待時間能夠

       有效縮短。同時,Uber根據乘客的需求媒合了不同價錢與車款的客製化服

       [30],乘客在使用Uber所媒合的服務之後,均認為相較傳統計程車產業所

       提供的服務是優質的。而Uber亦因為其手機應用程式為乘客提供了更加方

       便以及快捷的服務,以前想叫車只能夠走到馬路旁等車或者撥打計程車公

       司的電話等待安排,但Uber卻利用一個叫車軟體,一點、一掃、一搜、一

       按便完成叫車程式。綜括而言,Uber看準了乘客需要方便和快捷的叫車服

       務而提供了媒合平臺,從而吸引乘客群體的形成。

 (二)激發網絡效應

           在平臺模式當中,網絡效應將會被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同邊網絡效 

       應」及「跨邊網絡效應」。「同邊網絡效應」指的是,當某一邊市場群體

       的用戶規模成長時,將會影響同一邊群體內的其他用戶所得到的效益;而

       「跨邊網絡效應」指的是某一邊市場的用戶規模成長時,將會影響另外一

       邊的群體使用者使用該平臺所得到的利益。我們可以藉著以下的圖5–2

為清晰地看到「同邊網絡效應」與「跨遍網絡效應」的效果。簡單來說,效益增加可以成為「正向」網絡效應,而效益減少則可以被稱為「負向」網絡效應。一般而言,平臺企業所精心設計的機制,目標都是為了激發網絡效應的「正向循環」。

5-2Uber的同邊網絡效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司機同邊網絡效應:一般來說,Uber平臺狀態下司機之間是處於競爭

       狀態的,而競爭激烈的程度需要視乎同一群體之下司機的數量是否飽和。 

       每增加一位司機所帶來彼此的效益增長將會遞減,最後甚至呈現負數。

       Uber為了控制同邊網絡效應,避免司機數量過多造成反效果,會對司機

       採取一定程度的管制策略,而這部分將在後面詳細描述。

           司機對乘客跨邊網絡效應:Uber司機數量的增長會讓乘客預期可供叫

       車的服務水準[31]提升,供應充足會促使更加多的乘客進入Uber其中一邊享

       用媒合服務。有見及此,Uber會積極地尋找司機,例如在叫車軟體上顯示

       呼籲字句:「加入Uber,用愛車幫自己多賺一桶金!立即免費申請「,又

       或者在社交網路社群上打廣告招募司機以及在官方網站上宣揚加入成為司

       機的好處,均是希望起到吸引一般人成為司機群體的效果。目的是透過增

       加司機的數量,增加司機對乘客跨邊網絡效用。

           乘客同邊網絡效應:一般來說,Uber平臺狀態下乘客之間相對司機並

       沒有十分強烈的競爭狀態,因為乘客除了選擇Uber所媒合的車作為交通工

       具以外,也可以選擇傳統計程車產業的計程車,或者公車以及捷運等出門

       方式。而Uber為了保持乘客同邊網絡效應的持續,會使用各種優惠以及補

       貼策略吸引新乘客加入,以及維持乘客對平臺的黏著度和乘客使用頻率。

       而這一方面的策略,將在後面章節提到。

           乘客對司機跨邊網絡效應:Uber乘客數量的增長會讓司機預期接單

  數量增加,訂單需求充足會促使更多的司機進入Uber其中一邊提供服務。

  Uber會向司機提供乘客數量、乘客使用頻率等各種各樣的數據作為舉證。

  證明司機加入Uber能夠獲取龐大的收入,從而吸引司機加入。而相關方

  面的策略,將會在稍後的章節提及到。

 (三)建立用戶過濾機制

           雖然每一個平臺企業都希望能夠透過平臺機制,引發出具正面效果的  

       循環效應,但是,網絡效應也有機會出現負向的情況。負向網絡效應意指,

       當某些人進入平臺時,會減低其他使用者所帶來的效益以及其使用者意願,

       從而對平臺造成了整體價值的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平臺企業會加 

       入過濾機制,以達到減少引發負向網絡效應的風險。

           Uber的做法,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的過濾機制發生在用戶初

       次使用Uber叫車服務時,Uber要求用戶必須輸入基本的資料(例如姓名、

       電話、電郵信箱)以及本人名下的信用卡,以確定使用者的身份。而第二

       個層次則發生在每次服務結束後,司機與乘客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內的互

       評系統對對方做出評分。換言之,每次坐車旅程結束後,乘客可以就著載

       客司機的整體服務表現作出評分和建議,而司機亦可以向乘客進行評分。

       藉由這樣的機制,能夠讓雙邊使用群體互相監督,起到了用戶過濾篩選的

       目的。Uber作為平臺在之中有兩項好處,其一是繼續秉持中立性的平臺標

       準,唯有秉持中立性而非透過主觀進行過濾,才能讓雙邊平臺得以運作下

       去。其二是互評機制是集合大眾意見而得出的公信力結果,相較於Uber

       一查找劣質用戶更能夠有效地維護平臺品質。

 (四)設定付費方和被補貼方

           在平臺商業模式下,不管那邊的使用者都均可以成為付費者或者被補

       貼者。Uber這類平臺公司可以自行選擇補貼某一邊的群體,吸引使用者加

       入以增加用戶數量上升。而另一邊的群體則負責支付更多的費用。總而言

      之,如果其中一邊的平臺使用者因為得到補貼而達到更多使用者投入到平臺 

      生態圈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被補貼方。反之,如果其中一邊的平臺使用者因

      為付出費用而為平臺帶來持續性的收入並且讓平臺得以持續營運,此時我

      們將稱之為付費方。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將「補貼」理解為向某一方的平

      臺使用者提供比市場均衡價更低的同質服務,用來吸引同一類型的群體新成員進駐生態圈,同時作為吸引另外一邊群體有更多新使用者加入的籌碼。

          在判斷平臺企業如何將群體定義為付費方與被補貼方時,將會依據以

下五個原則進行判斷,請見下表5-1:(陳威如&余卓軒,民102

 

被補貼方

付費方

價格彈性反應(Price Elasticity

成長時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同邊網絡效應(Same-Side Network Effect

正向

負向

多處棲息的可能性(Multi-Homing Ability

現金流匯集的方便度(Ease of Collection

困難

容易

5-1:平臺企業定價策略的五個參考準則

資料來源:引用自《平臺革命》陳威如 & 余卓軒,民102

       1.價格彈性反應

               價格彈性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代表著當某一項商品或服務的價格   

          改變時,對有意願購買的消費者數量的乘數影響。

              在司機方面,Uber只會向司機抽取25%的手續費,而剩下的費用將

由司機賺取。這樣的抽成方式比較起一般計程車司機,能夠賺取的收入

更加高的收入。低於市場當中計程車產業對司機抽取的金額來吸引更多

司機加入這個生態圈。

              在乘客方面,Uber同樣提供了低於市場價格的乘車費用,同時提

供了相同價格下更高的服務,因此亦吸引了大量乘客的青睞,紛紛使用

          Uber的服務脫離計程車產業。

              可是,本研究沒有充分的數據論證究竟是司機方價格彈性較高還是

乘客方價格彈性較高,同一時間司機與乘客的數量差距懸殊,無法單憑

單一因素進行比較。因此在彈性部分我們只能夠以無從判斷作結。

       2.成長時的邊際成本

              在雙邊模式中,如果某一方的用戶數量成長,企業在服務這些新用

戶所產生的邊際成本仍然能夠保持在較低的水準,這個群體就適合作為 

          「被補貼方」。因為平臺企業不會希望當生態圈快速成長的時候,補貼

          的總成本會隨之而急速上升,這會違反了靠爆炸性成長來獲利的原則。

              在司機方面,不管司機數量如何成長,Uber內部均有一套固定的

          工作標準作業流程來引導司機註冊、解答司機問題、處理客訴紛爭等事

          情,同時司機並不被定義為Uber的員工而是合作夥伴。因此司機的收

          入領取、資格審批等行動均有Uber所提供的全自動化平臺與網頁完成 

          即可。意味著數量增加時,Uber平臺對司機所付出的成本並不高。

               在乘客方面,Uber平臺需要支付較多的邊際成本,一方面是基於

          乘客的人數上升速度遠比司機成長的數量快速;另一方面在於Uber

         維持既有的乘客留下平臺裡,需要不時推出一些優惠或者活動吸引乘

          客的注意,而這些舉動相比起司機是需花費較多金額的,甚至Uber

          少了優惠的金額與次數,來防止乘客數量暴增。

               綜合司機與乘客的狀況,我們可以理解為司機在數量成長時所造

          成的邊際成本相對於乘客來說要低,因此可以推論出司機為「被補貼

          方」,而乘客是「付費方」。

       3.同邊網絡效應

              我們之前提過,「正向」的同邊網絡效應代表著,當越多屬於此群

          體的人加入平臺,每位用戶的效益都會增加,進而吸引更多同屬該群體

          的使用者加入。「負向」的同邊網絡效應則意味著,該群體的使用者之

          間都會有互相排擠的作用;當越多人加入時,反而會降低其他人加入的

          意願。所以,當某一邊群體擁有正向的同邊網絡效應時,作為「被補貼

          方」是最為之理想的情況,原因在於一旦平臺企業提供補貼,便能夠有

          效地引誘這群人具爆發性的速度加入,產生成長效果。反之,如果向這

          群使用者收費,會讓使用者數量的成長減緩,無法實現人群效應該帶來

          的增值性。

              在平臺初始設立的環境下,Uber面臨著不管怎樣增加司機,數量

          仍然不充足的問題,因此司機即使數量如何增加,仍然不會排擠其他共

          同加入的司機,甚至會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司機加入,司機社群之間對  

          Uber的口碑累積有助於更多司機加入,形成正向同邊網絡效應。

              乘客增加的數量遠遠大於司機所增加的數量,原本理應互相吸引

          的口碑效應因為人數太多而可能出現排擠現象,但幸好Uber運用各種

          行銷手法與策略讓乘客使用Uber的時間錯開,或者讓乘客繼續黏著在

          平臺之上,但事實上乘客的數量會讓同一群體的成長效應負增長,因此

          可以理解為負向同邊網絡效應。

              綜合司機與乘客的情況,我們可以判別出在平臺創立初期,由於司

          機進入平臺的門檻相較於乘客高,因此司機的成長速率相較於乘客來說

          要慢,導致了司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維持較強的正向網絡效應;而乘客

          同樣維持正向網絡效應,但其數量成長速率飛快,導致持續時間較短,

          形成較弱的正向網絡效應。因此可以判別司機為平臺初創階段時的被補

          貼方,而乘客則為付費方。

        4.多處棲息的可能性

               如果某個群體能夠輕易地在數個相似的平臺中「棲息」——也就

          是說,如果該群體轉換平臺的代價並不高,那麼想向他們收費將有相當

          的難度。因為他們可以輕易地跳槽到費用更低的平臺,甚至引發各平臺

          間的惡性降價。所以就本質而言,這類群體適合成為「被補貼方「。

              對司機而言,如果該地區的私家車市場可以使用同類型車款轉換其

          他平臺,轉換其他平臺的成本不高,反之亦然。基本上司機仍然是可以

          做到多處棲息的狀況,但手續較為繁複。

               對乘客而言,所多處棲息的可能性十分高,因為乘客並沒有太大

          的轉換平臺成本,哪裡便宜或者服務好,乘客就可以隨時在另一平臺上

          註冊使用服務,可見其轉換成本十分低,出現很高的多處棲息可能性。

               總括而言,司機與乘客均可以作出多處棲息的可能,但比較起來乘

          客的可能性較高,因此推論乘客將會成為「被補貼方」,而司機則為

          「付費方」。

       5.現金流匯集的方便度

             對司機而言,Uber向司機收取現金的方式是透過乘客付款時自動運

         用軟體計算及扣除,並且自動匯入個人銀行賬戶,因此極為方便。同理,

         在乘客方面,乘客只需要連接信用卡便可以在享用完服務時直接付款,

         與司機一樣方便快捷。

             有鑒於司機跟乘客的現金流使用同樣的匯集方式,因此本小組判別

         為同等的方便程度,沒有高下之分。

             綜合以上各項因素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司機方在綜合情況來講比

         較符合「被補貼方」的資格,最主要原因在於其成長時邊際成本較低、

         同邊網絡效應的正向程度比乘客高,Uber司機的收入相比起計程車司機

         的收入更加公開、透明以及較高;而乘客的綜合情況來講比較符合「付

         費方」的描述,其最主要原因在於其成長時邊際成本較高、同邊網絡效

         應的正向程度比司機低,乘客成為了Uber平臺收入來源並支撐起平臺的

         運作。爾後,Uber將透過付費與補貼模式的建立,在不同的市場群體之

         間形成一種刻意的不平衡,以蹺蹺板的方式引發出網絡效應。而下圖5-

         3,則表達出乘客作為付費方時的狀態,越深色且越接近梯形頂端,表示

         使用Uber的頻率越高,表達出付費越多的情形。

5-3Uber平臺的架構-將乘客標示為付費方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決定關鍵獲利模式

             在歷經了前面所述的定位雙邊市場使用者、激發網絡效應、運用用

        戶過濾機制、決定被補貼方與付費方後,此時此刻最為關鍵的問題來了:

        究竟平臺模式是如何獲取利潤的?平臺需要先決定了獲利模式的關鍵,才

        能夠為其帶來收益。然而,平臺的獲利模式會因為外在環境與生態圈的變

        化而隨時發生改變,不過在《平臺革命》當中,兩位作者仍然歸納出一些

        共同法則。有效的獲利模式基本上具有兩大準則,正如下面所述:

            1.關鍵環節

                   透過平臺所連接雙方群體之間的核心需求,從而找出不同群體 

            之間的關鍵環節,並在關鍵環節前設立獲利關卡。

                Uber的所連接的雙方群體之間,最為核心的需求是叫車/載客, 

            因此Uber最需要做的,是讓乘客使用Uber的媒合軟體叫車。我們可 

            以理解,Uber的關鍵環節在於資訊科技的運用,透過乘客使用叫車

            軟體來獲取利潤,而背後吸引著乘客叫車的原因,在於「自動匹配演

            算法」。自動匹配演算法的奧妙在於,叫車軟體會根據乘客的所在方

            位推斷出距離乘客最近的司機,並且當乘客叫車時將單派給距離乘客

            最近的司機。對乘客而言,這能夠確保身邊的司機能夠以最快捷最方

            便的方式前往乘客所在地進行服務;對司機來說,亦能確保不需要盲

            人摸象般在路上尋找潛在的客人,節省了時間、精力與金錢。這對乘

            客和司機而言都是十分具吸引力的原因,Uber通過其線上調度平臺

            能自動對乘客和車輛進行適配,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其首席架

            構師Matt Ranney最近透露了其調度系統的概要,其系統是如何將乘

            客和司機進行配對的。

            2.數據分析

                    透過收集平臺所連接雙方群體的用戶行為資料,進行深入分析,

            從而創造出吸引雙邊群體的價值,最終達成獲利。

                 Uber對資訊科技之運用發揮至極大化,除了透過自動匹配演算

            法為司機與乘客提供最方便快捷的媒合服務外,Uber亦在原有的應

            用程式上,根據每次乘客叫車所在的地區需求,配搭該地區附近所出

            現的車輛供應以及交通狀況、天氣等因素來調整出對乘客而言最為適

            合的價格,以及對司機而言最為適合的收入獎勵。Uber創辦人將此

            項功能稱之為「動態溢價演算法」。

                溢價演算法,如同市場中無形的手,起到供需調節功能。正如

            Uber管理層所說「溢價不是計畫好的,是依據供求動態平衡。」具

            體演算法我們不得而知,根據Uber司機資訊網的說明,動態溢價的

            出現是基於和該地區的使用者發送需求和司機數量的比例來確定,例

            如下雨天、大熱天、假日、節慶、大型活動、Uber活動及上下班尖

            峰時段都會動用到動態溢價演算法。因為溢價的出現,當更多的司機

            奔赴訂單需求量很大地區的時候,可能又會出現司機多過乘客的情況,

            於是再取消溢價會降低係數,因此說是動態平衡的。而Uber司機專

            用手機應用程式會於軟體內的GPS地圖上根據不同的客戶量有不同的

            顏色顯示。例如沒有顏色等於正常量客戶區域,黃色等於多量客戶區

            域,橘色等於大量客戶區域,紅色等於加成計價區域。當然,司機能

            夠根據每週Uber系統所傳送的週報之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研判。隨

            Uber用戶和司機數量兩端每天的增加,情況會每天都不同,這涉

            及到大資料,例如使用者增長預測,甚至當地堵車事件預測(例如演

            唱會散場)等很多方面。

                動態溢價演算法背後所提供的數據大大增加了司機留在該平臺繼

            續提供叫車服務的誘因,而對於司機與乘客而言,一般會有兩種溢價

            名稱,每種溢價背後的計算原理均有所不同。第一種是高峰溢價,高

            峰溢價是針對司機的獎勵溢價措施,在上下班或者其他繁忙時段鼓勵

            司機上線接單,Uber平臺願意提供更多的利潤回饋,但司機所賺取

            的溢價有其上限。第二為閃電溢價,或稱閃電加成定價法,這種溢價

            將能夠同時顯示給司機與乘客的手機應用程式當中。當某一地區的供

            需出現不平衡,系統將根據相應的需求調整叫車費率,司機賺取的溢

            價並無上限。高峰溢價與閃電溢價可以處於同時啟動的狀態,即是在

            高峰時間段同時供需失調情況嚴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叫車,將會以

            兩種溢價計算方式所獲取獎勵較高的一方作為基準。

                針對動態溢價演算法,Uber在各城市的情況將各不一樣,以下

            我們透過各國家的Uber司機資訊網中得知了不同時間段的高峰溢價

            情況(表5-25-4)。以中國為例,目前中國的Uber司機數量處

            於供應量較低的狀態,因此即使處於平常時段,各車款仍然擁有高於

             1倍的倍數獎勵,而在高峰時段(上下班時間)則將倍數提高至約2

            倍以上,甚至在週四週五出現所謂的「巔峰時段」,倍數進一步提高

            2.5倍至3倍。如果將三個國家的高巔峰時段比較,甚至可以觀察

            或推測出一個地區的生活形態和習慣。這體現了利用大數據分析所達

            致的有效獲利狀態。各國高峰溢價倍數如下:

時間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06:00

平常時段

 

 

 

 

 

 

 

 

平常時段

人民優步2

菁英優步1.2

尊榮優步1.2

07:00

早高峰時段
人民優步3.5
菁英優步2.3
尊榮優步2.3

 

08:00

09:00

10:00

11:00

 

 

 

平常時段

人民優步2

菁英優步1.2

尊榮優步1.2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晚高峰時段

人民優步2.5
菁英優步1.8
尊榮優步1.8
 

巔峰時段

人民優步3.5
菁英優步2.3
尊榮優步2.3

 

 

 

晚高峰時段

人民優步2.5
菁英優步1.8
尊榮優步1.8
 

18:00

19:00

20:00

21:00

 

 

 

 

 

 

 

平常時段

人民優步2

菁英優步1.2

尊榮優步1.2

晚高峰時段

人民優步2.5
菁英優步1.8
尊榮優步1.8
 

22:00

23:00

 

 

 

 

 

平常時段

人民優步2

菁英優步1.2

尊榮優步1.2

00:00

 

 

平常時段

人民優步2

菁英優步1.2

尊榮優步1.2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52:中國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

資料來源:從中國Uber資訊網取得並加以整理

 

時間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06:00

 

 

 

 

 

 

 

 

 

平時時段

 

 

 

 

平時時段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巔峰時段

 

 

 

 

 

巔峰時段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高峰時段

 

 

 

 

 

巔峰時段

18:00

 

 

 

平時時段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平時時段

 

平時時段

05:00

53:臺灣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

資料來源:從臺灣Uber司機資訊網取得並加以整理

 

時間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06:00

 

 

SG22/hr

SG22/hr

 

 

 

SG22/hr

07:00

 

 

SG36/hr

08:00

09:00

10:00

SG27/hr

 

 

 

 

 

 

 

SG22/hr

 

SG27/hr

 

 

 

 

 

SG27/hr

11:00

12:00

13:00

SG30/hr

14:00

15:00

16:00

 

 

 

 

 

 

 

 

 

 

 

 

 

SG22/hr

 

 

 

 

 

 

 

 

 

 

 

 

 

SG22/hr

17:00

 

 

 

SG27/hr

 

 

 

 

 

SG30/hr

18:00

19:00

 

SG27/hr

20:00

21:00

 

 

 

 

 

 

 

 

SG22/hr

22:00

 

 

 

 

 

 

 

SG22/hr

23:00

 

 

 

 

 

SG22/hr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54:新加坡Uber市場各溢價時段

資料來源:從新加坡Uber資訊網取得並加以整理

    當然地,Uber並沒有單純地依靠手機應用程式作為大數據的分析,Uber亦會採用傳統的調查方法例如訪問以及調查問卷方式收集收據,並且提供獎金方式誘導平臺兩邊提供詳實的真實數據。這些數據很多時候是手機演算法無法收集得來的,這些數據讓Uber對市場的瞭解更加全面,協助平臺不斷改變得更加優秀。

  (六)突破引爆點

             即使掌握了關鍵獲利模式,仍然並不代表平臺能夠順利持續獲利,

         平臺企業在創建初期就必須瞭解,不管哪一邊的市場,成長的速度都會

         依據「從眾效應[32]」而有所不同,一旦能夠突破這道初始困境,後續的網

         絡效應將會十分可觀。所以,平臺企業希望能夠享受到網絡效應下的利

         潤收入,關鍵的前提在於:生態圈裡的用戶,必須達到支持平臺的最低

         「臨界數量」(Critical Mass)。也就是說,平臺吸引的用戶規模要達

         到一個特定的門檻,讓平臺生態圈能夠自行運轉與維持。

             要瞭解一個生態圈如何突破臨界數量,必須先瞭解一般大眾面對新

         產品時不同的接納程度。由於學者Everett Rogers的鐘形曲線與平臺生

         態圈的用戶市場發展性性質相當類似,因此作為引用資料。根據「創新

         擴散理論[33]」(Diffusion of Innovation),依消費者對新產品不同的

         接納程度,可以將之約略歸為五種群體。以下為圖5-4為人們對新產品

         或新服務的接納意願分佈,大致上來說,我們可將消費者分為創新者、

         早期接受者、早期追隨者、晚期追隨者及落後者。當一個新的企業平臺

         出現在大眾面前,他所提供的價值同樣能夠被視為一種新的產品,因此

         同樣會激發出不同的接納程度。由此可見,Uber要突破引爆點,必須使

         平臺的使用用戶數量提升至早起追隨者的中段,才能夠成功引發網絡效

         應達到獲利。

 

5-4:人們對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接納意願分佈

資料來源:根據「創新擴散理論」加以整理

    如果我們將新產品的市場接受過程,轉換成累積用戶規模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它呈現類似S的曲線——初期願意採納的用戶比率相對較低,成長較緩慢;但進入成長期時,用戶數會出現激烈攀升的趨勢,然後進入成熟期後,又回到緩慢成長的狀態。因此,我們以圖5-5來表示用戶市場成長時的生命週期。縱軸代表實際的用戶數量(實際市場佔有率),橫軸代表他們預期至少有多少使用者加入,才願意跟進,也就是最低意願門檻(預期市場佔有率)。

5-5:平臺用戶數量與加入意願的S曲線

資料來源:根據圖5-4加以整理

    圖中的四十五度線表示,當「實際市場佔有率」與「預期市場佔有率」相吻合時的分界線。S形曲線是一般平臺用戶規模的發展過程,他與四十五度線有三個交會點:XYZ,分別代表三個市場佔有率的平衡狀態。Uber運用平臺模式進入各國的初期,是S曲線在基礎規模X點以左這一段。當大多數人都對這個新平臺抱持觀望態度,不太願意冒險進入時,這時候會有一群「創新者」願意嘗試該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如圖所示,即使預期加入的人數是零,這些人依然願意冒險一試。

    然而X點對於Uber來說,市佔率仍然不足以讓平臺處於足夠人數下自行運轉,這是所有平臺企業均會面臨的挑戰,解決方法就是將用戶規模由X點推升至「引爆點」Y。對Uber來說,X點至Y點這一段曲線位於四十五度線下方,換言之,實際用戶數量將少於潛在用戶加入意願的最低門檻。在X點至Y點之間,參與的實際人數總是明顯低於人們的最低意願門檻,因此Uber必須使用各種策略促進生態圈的成長以突破Y點。若非如此,原先已使用Uber叫車服務的人,可能因為預期的需求(沒有乘客/沒有司機)無法得到滿足,選擇退出。退出所引發的發展停滯甚至萎縮成為了絕大多數平臺企業無法突破的瓶頸區,我們可以說,XY之間正是網絡效應的「真空地帶」。

    當平臺的用戶規模在S曲線上,來到引爆點Y的右側時,實際參與的人數將開始超越新用戶想加入的最低意願門檻,直到把平臺的市場佔有率推至Z點才開始放緩。Y點與Z點之間,是網絡效應的爆炸地帶,也是Uber成長最為迅速的地帶;Uber不再需要投資大量資金爭取用戶,光憑用戶自行產生的同邊網絡效應以及跨邊網絡效應就足以吸引更多人加入。

    如果想要知道Uber在中、臺、新三地的進入階段必先根據各市場不同時段的市場佔有率從而推論得出。然而我們在研究方法曾提及Uber在三地乃早期之進入者,因此我們未能找到臺灣及新加坡針對市場佔有率與產品生命週期相關之研究數據。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透過中國市場相關之數據舉例說明目前Uber在中國市場的進入狀況。

5-6Uber訂單季度總量以中國市場為例

資料來源:易觀國際智庫研究(2014-2015)中國專車市場研究報告;經本研究整理並繪製

    根據圖5-6可以看出,在Uber進入中國市場後的四個季度,即2015年中,中國的移動出行市場有顯著增長。從37.7萬億人民幣到133.5萬億人民幣的總額,其中市場領先者滴滴打車全年都保持著80%左右的市場佔有率。而Uber的總額成長從4.5萬億人民幣成長到11.5萬億人民幣的總額,當中第二季度甚至從12.2萬億下跌到10.2萬億,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季度的增長沒有持續,後三個季度相差不大,但份額卻明顯落後。從2015訂單總量我們可以發現,Uber在中國市場自身的訂單總量並不多,如果想要在中國市場突破引爆點相信按照目前的數據來看是極為困難的。

5-7 Uber訂單季度佔有增長率以中國市場為例

資料來源:易觀國際智庫研究(2014-2015)中國專車市場研究報告;經本研究整理繪製

    從圖5-7中可以看出,在Uber進入中國市場後的四個季度,即2015年中,市場領先者滴滴打車的佔有率波動度極低,上下不超過1%,如果搭配圖5-6我們可以推斷出他的成長開始趨緩,而且面臨到需要跟其他競爭者競爭的情況。而Uber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出來從前兩個季度的增幅度分別是1.50%以及1.60%,其後開始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即-2.10%-1.70%。綜合兩個圖,首先我們可以推斷出專車市場的整體增長狀況開始放緩,原因在於整體的訂單增長率在下降,我們遇見未來中國的專車市場會在短期內出於X以及Y週之間的「真空期」。而Uber本身是屬於中國專車市場的其中一名早期進入者,就Uber個人而言的訂單總量增長停滯不前以及增長率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我們認為Uber公司在中國市場相對於整體專車市場更加難突破XY之間的真空期。而下一章,我們將會探討Uber在中、臺、新三地如何採取策略獲得市佔率及用戶的增長,並且突破引爆點的相關策略。

 

第六章 個案公司三地之進入策略

    進入策略是Uber進入各國市場必須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這次專題的核心,我們將以文獻回顧章節中各種不同類型的策略分類,根據Uber在中國、新加坡以及臺灣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進入策略選擇之不同以及預測將來發展。

第一節前置階段

這裡所指的前置階段,其實正正是上一章所描述的,Uber如何透過平臺機制建構他的生態圈,包括定位雙邊市場、建立用戶過濾機制、設定付費方與被補貼方、決定關鍵獲利模式。建立這些機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激發網路效應,從而突破引爆點。

而在前置階段,Uber皆會選擇該國之首都為進入市場之切入點,條件前提不外乎首都為一國首善之都,行動網路及其他基礎設施建置相對完整、消費者經濟能力較高得以支持Uber的花費、對於新的科技與技術也較熟稔、接受度也高,此條件前提支持了Uber選擇首都為進入市場的切入點。在臺灣,臺北為Uber第一個營運的城市;在中國,北京為Uber第一個營運的城市,而新加坡為一城市國家,因此沒有選擇營運點的問題。

  ()開放式策略與管制式策略的選擇

平臺模式中,一個「邊」的用戶群體,必然要擁有開放性的特質;否則,即使該群體與平臺企業有商業往來,也不能成為生態圈中的一個邊。一般情況下,平臺有權利選擇每一邊的開放程度。最為人知曉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AppleIOS系統[34]為一個連結手機用戶、廣告商及軟體開放商的多邊平臺,然而蘋果卻沒有開放手機製造商作為其中一邊。因為蘋果十分重視品質在手機受用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Apple對於硬體製造十分嚴格,並沒有把硬體設備這一塊打造成一個開放的群體。而蘋果面對軟體開放商時,亦築起了嚴謹的把關條件以及提供優厚的利益回報,讓軟體開發群體一邊維持高品質同時按著Apple公司所制定的規則走。這樣形成了軟體開發商成為了IOS平臺的其中一邊,但是開放程度十分小。另外,我們可以反觀Andriod系統[35]的生態圈,Andriod選擇全多邊市場的開放,手機用戶、手機製造商、廣告商、軟體開發商。從他們的開放程度,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廠商的策略選擇是不一樣的。

至於Uber,針對其生態圈當中的兩邊群體,亦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開放策略。情況如下圖6-1所顯示,在乘客方面,我們可以判斷是採取全面開放策略的,用戶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進入門檻,相反他們只需要註冊信用卡及輸入簡單的個人資料便能夠使用該平臺。而平臺的另一邊司機,我們可以發現Uber則採取中度開放的策略。例如:Uber對於司機要求他們必須並沒有任何的交通違規、刑事犯罪記錄,以及需要一定程度的駕駛經驗,甚至對於司機所開的車款亦會根據Uber在每一個地區上的市場需求不一樣而有所不一。除此之外,司機亦需要提供他們的身體健康報告,以確保司機的身體狀況是符合Uber自行制定的要求。雖然司機並不需要像一般的計程車業要求司機擁有營業用的執業等級及經統一的計程車車款,但Uber公司有自行一套的規則。綜合各項評估,我們認為比較起一般計程車司機的規限,Uber針對司機群體的開放程度是有基本過濾機制下的中度開放策略。

6-1Uber生態圈中司機與乘客的開放程度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進軍階段

  ()提供價值,吸引早期使用者

在初創時期,Uber必須先突破缺乏網路效應的真空帶[36],接下來能夠確實引發用戶之間的關係增值潛能。在這期間的發展策略,必須著重在提供潛在用戶其他「非網絡效應的價值」,才有可能引誘早期使用者加入。以下列舉中國市場Uber針對司機與乘客,所使用的策略例子:

1.使用平臺的費用折扣提供及獎金

Uber在進入各地市場時,皆會統一為早期市場使用者提供費用折扣來吸引客戶加入。而所謂的提供獎金是根據使用Uber所媒合的服務的頻率而產生更多的獎勵,而前者的折扣提供只是單次而且與使用頻率並無相關性。

先以乘客方面做描述,Uber會透過各種各樣新穎且具創意與季節性的行銷手法提供使用媒合服務的費用折扣及獎金,目的是希望透過優惠讓乘客重複體驗Uber的服務,形成使用習慣,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相關活動吸引潛在使用者嘗試使用Uber,最後也希望藉著優惠與獎金活動收集刺激更多的大數據流入Uber伺服器。Uber常見做法是要求乘客輸入優惠序列號以獲得獎勵,而輸入優惠本身也成為了Uber監控行銷活動是否有效的其中一種途徑,可以協助Uber將來更多的行銷決策。下表6-1為經整理後中、臺、新三地對乘客所採用的折扣與獎金提供:

時間/國家(地區)

中國

臺灣

新加坡

恆常時間

(根據合作對象以及進入市場時間在金額上有所調整)

  1. CN30-CN50(一般註冊)
  2. CN20-CN50(親友推薦)
  3. CN10-CN15(異業合作)
  1. NT$200(一般註冊)
  2. NT$100~NT$200             (親友推薦)
  3. NT$100~NT$300              (異業合作)
  1. S$15-S$20(一般註冊)
  2. S$10~$20(親友推薦)
  3. S$20-S$40(異業合作)

2013

N/A

  1. 新用戶註冊NT$500餘額
  2. 尊榮優步12月進軍臺灣,輸入序號後指定時間內無限七折
  1. 新用戶註冊可獲的20元優惠
  2. 6/9父親節預訂指定酒店可獲S$20元獎勵;輸入父親節特別代碼可獲S$50元獎勵;在Twitter分享可獲S$30元獎勵

2014

  1. 深港澳國際車展515-64單次折扣100
  1. 菁英優步5月進軍臺灣NT$500(一般註冊)
  2. 菁英優步歡慶萬聖Uber X 8.51217-18日免費搭車日NT$300(兩趟)
  3. Uber帶你去布吉島!(12)使用Uber叫車最多次數前100名獲得抽獎機會,價值NT$10,000
  1. 7/9Uber X車資下調20%
  2. 8/9新加坡49年國慶贈送優質景觀入場卷及來回車程
  3. 9月提供Uber Taxi25%折扣優惠
  4. 108日提供兩次免費服務
  5. 1023日提供兩次不超過S$35元的免費服務
  6. 萬聖節接送25%折扣(最多S$50新元)或當週首次搭乘獲S$20新元優惠
  7. 1110日至1123日獲1新元優惠
  8. 1117日免費載送
  9. Uber帶你去布吉島(12)使用Uber最多次數前100名獲得抽獎機會價值S$420

2015

  1. 杭州萬科「三好」優惠(五月)-新用戶可獲得一次車費減免(最高減免30元)
  2. 5周年全球歡慶,深圳全城5折乘車+5折吃喝玩樂。
  3. 中共建黨94周年,當天單趟7折優惠。
  4. 918—30日杭州新用戶免50/單。
  5. 121日,釘釘[37](通訊軟體)認證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釘釘領取優惠券抵扣車費隨機金額,而針對老用戶的優惠券活動將持續到1231
  1. 29日復興航空事件NT$350(坐車去捐血)
  2. 春節紅包大贈送
    NT$???(叫車即可)
  3. 當肯月(9)
    NT$???(
    每天每臺車第一位乘客獲得獨家當肯簽名T-shirt一件)
  4. 呼朋喚友來天母-921-2711am-5:30pm五趟車資6(最高折抵$150)搭滿五趟乘車再獲得五趟8折乘車優惠(最高折抵NT$100)
  5. NT$500(10月當在飛機場叫不到菁英優步時)
  6. 中永和吃喝玩樂1019-25(優惠同4)
  7. 下一站板橋!11/16-2211am-5pm(優惠同46
  8. 推薦親友獲得最多15NT$200折扣及20NT$150折扣
  1. 11日至15Uber Taxi不收取基本叫車費用
  2. 21日起使用Uber Taxi享有10%折扣
  3. 321日至322日(10am-1pm)提供免費超跑服務(價值S$270-S$305),非免費服務活動日至520
  4. 510日首次使用可享有S$20元母親節優惠
  5. 9189198pm-23:59pm內免費搭乘超跑價值S$270-S$305
  6. 6/25-28首次用戶輸入優惠碼享有S$20元折扣

2016

  1. 1月成都Uber-叫車用戶若等待超過五分鐘,將為用戶充值8.88元乘車金。
  2. 37日,上海Uber「優享六八折,優惠無限次」。北京Uber「全城7折,拼車折上5折」,寧波Uber:「全天5.5折,最低4.4元」,成都Uber推出「人民優步每公里0.79元,單人乘車6.4元,拼車4元起」
  3. 316日全中國「折上折」,如北京市場的最新優惠為車費最低4.3
  4. Uber318日作為「免費日」在濟南市範圍內免費乘車,最高限額十元。
  5. 425日,Uber與今日頭條合作112座城市拼車,和同行人員一起完成10秒的興趣匹配小測試,匹配程度越高,將得到越高的Uber拼車優惠券。(金額不定)
  6. 520日,支付方式綁定的銀聯信用卡支付車費,即可享受全單6折(8元封頂)
  1. 1/16-2-4pm搭乘Uber前往各投票所折抵NT$150
  2. Uber帶你甩肥油2/1511:30am-17pm
  3. 3天連假Uber帶你去走春 2/26-29Instagram拍照並標記特定標語,讃數最多獲贈十趟NT$200
  4. 母親節驚喜7-全臺四城市(臺北桃園臺中高雄)指定地點兩趟7折折扣NT$100
  5. 全臺(高雄除外)Uber X車資減免15% 5/13-???
  1. 23日提供S$158元的舞獅服務選項
  2. 輸入促銷代碼可獲得2/14情人節獎品抽獎機會(價值S$144~S$736不等)
  3. 35日首次輸入特別代號可獲得8元優惠
  4. 4/14-30Uber X降價15%

 

 

6-1:中臺新三地Uber市場費用折扣及獎金(對乘客)

資料來源:整理三地Uber新聞網得出

Uber除了依據各進入市場推出整體性的獎金與折扣,亦會因應在地市場後的持續擴張而針對特定地點有大量的折扣提供與獎金獎勵,以下將以表6-2列舉臺灣市場之臺中、桃園及高雄三地新進市場對乘客之獎金折扣:

時間/地區

臺中

桃園

高雄

201512

  1. 11/23-27-五趟三折-每趟折抵NT$200
  2. 1212-15-三趟三折-每趟折抵NT$250
  3. 12/7-107-10am/5-8pm-五趟NT$10
  4. 12/14-18一趟換一趟五折優惠最高折抵NT$100
  5. 12/21-24-兩趟五折-折抵最高NT$150
  6. 12/28-31-推薦好友最多滿10位送十趟五折優惠

N/A

N/A

20161

  1. 1/28兩趟NT$150
  1. 1/19-21五趟車資NT$200NT$1結賬

 

20162

  1. 2/26-29-每趟NT$100
  1. 2/4一趟車資NT$160NT$10結賬
  2. 2/26-29-每趟-NT$100
  1. 2/17-22五趟車資NT$200NT$1結賬
  2. 2/26-29-NT$100

20163

  1. 3/10-13大學生讃出來,粉專協助宣傳,讃數最多於3/15-18兩趟折扣NT$100
  2. 4/1-5五趟八折折扣NT$500
  1. 3/10-13大學生讃出來,粉專協助宣傳,讃數最多於3/15-18兩趟折扣NT$100
  2. 3/25-27-兩趟折-NT$100
  3. 3/30-4/1-三趟三-NT$100
  1. 3/10-13大學生讃出來,粉專協助宣傳,讃數最多於3/15-18兩趟折扣NT$100

20164

N/A

  1. 4/18-22 11am-2pm
  2. 一趟車資NT$100NT$10結賬
  3. 4/25-29每天一趟NT$100內車資免費

N/A

20165

  1. 4/29-5/2一趟5.1折折扣NT$100,5100
  1. 4/29-5/2四趟5.1折折扣NT$100限額5100
  1. 4/29-5/2四趟5.1折折扣NT$100,限額5100
 

6-2:臺灣地區臺中、桃園、高雄三地對乘客之折扣獎金

資料來源:經臺灣Uber新聞網整理

再以司機方面作描述,所謂的新使用者即是新加入Uber平臺之司機,而新加入之司機與既有的舊司機在面對接單率、上線時間與完成跑趟數等面向的獎勵門檻有所差別,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種做法是為了達到吸引早期使用者進駐平臺並且養成使用者習慣的一種策略。

獎勵種類/國家(地區)

中國

臺灣

新加坡

翻倍獎勵:

滿足獎勵前提下,除了基礎車費,每一單還會獲得翻倍獎勵。

2015年一季-2016二季度高峰時倍數如下:
週一到週五早高峰:2.5-1.8
週五晚高峰:2.5-1.8
週一到週四晚高峰:2.2-1.7
週六日晚高峰:2.2-1.7
週五夜高峰:2.2-1.5
平時時段:1.8-1.1

 

每週均會改變

5/23-27為例
週一到週四早午高峰:每小時NT$330

週五早午晚高峰:每小時NT$330

週六午夜高峰:每小時NT$330

週日夜高峰:每小時NT$330

其餘時段均為:每小時NT$280

 

高峰時倍數如下:
週一到週五早高峰:

每小時S$36
週一到週四晚高峰:

每小時S$27
週五晚高峰:

每小時S$30

週六高峰:

每小時S$27~S$30
週日高峰:

每小時S$30

行程獎勵:

如果每週成單數量達到一定額度,會有額外行程獎勵。

2015一季度-2016年二季度:

Uber Black/Uber X

10個行程:110

15-16個行程:160-170

20-22個行程:230

人民优步:

12個行程:50-60

22個行程:100-110

 

2015/3/7曾推出過早上5-11點間只要於碧潭上下車之案子,趟次獎金為每跑一趟獲得額外獎勵NT$100

於特定時間內接單達一定數量可獲的趟次獎金該種獎勵於臺灣,現已少見

在完成至少100趟旅程的前提下,可獲得88%的抽成利潤。

金牌服務獎勵:

在一定時段內評分在一定水準以上,或一定時段內成單率在一定數額以上的前提下派發。

2015一季度-2016年二季度:

Uber Black/Uber X:當週成單率在75%以上

人民優步:當週成單率高於65%,且當週完成至少10單每週完成訂單數最多的前500名合作車主可獲得1000-1500元金牌服務獎勵

每週完成訂單數最多的前501-1500名合作車主可獲得800-1000元金牌服務獎勵

 

NT$280/小時車資保障條件
接案率大於80%以上
評分顯示大於4.6
平均每小時完1趟次以上
限雙北、基隆地區(不含桃園)

 

NT$330/小時車資保障條件
接案率大於80%以上
評分顯大於4.6
平均每小時完成1.3趟次以上
限雙北、基隆地區(不含桃園)

以上兩種方案只要在滿足服務水準條件時不足收入保障,Uber將以金牌服務獎勵方式補其差額。

20165

在當週結算前至少完成10趟旅程並且行駛至少6小時於10AM6PM之間,可保證每小時賺取S$36
 

 

推薦獎勵:

優步合作車主,可以推薦朋友加入優步,推薦人可獲得推薦獎勵

2015一季度-2016年二季度:

朋友完成第20個行程,推薦人即可獲得300元推薦獎勵

20165

新司機完成10趟以上且評分高於4.6,介紹人就有基本介紹獎勵 4000元,新司機可獲獎勵2000

2016530日前,推薦司機即可讓新司機與舊司機各自獲得S200獎勵,若新司機加入後兩週內駕駛趟數達50,將額外獎勵新司機與推薦者各S$300

6-3:中臺新三地Uber司機獎勵政策

資料來源:經新聞網站整理

    2.協助使用者完成使用經驗

    Uber的行銷策略主打使用者體驗,不論是司機還是乘客使用者在初次進入Uber手機應用程式時將會有一連串的使用教學;另外Uber亦會在其官方網站、社群網路(臉書、推特、Instagram)在不同時間段多次且重複地提供使用軟體的內容,形式可以分為一般文案教學、圖片教學、影片教學甚至是真人語音輔助教學,Uber的目的是為了全方位確保使用者能夠懂得如何使用手機應用程式,降低使用者進入平臺的門檻。這種資訊的提供也正正在網路效應之下顯得推波助瀾,一來既有產出的教學內容能夠重複使用減省推廣成本,二來使用者之間的網路群會互相分享使得Uber協助使用者完成手機應用程式體驗更加事半功倍,甚至起到了宣傳的效果。

  ()追求用戶的品質提升

    對於Uber而言,客戶群的「品質」比規模更加重要。盲目追求數量上的增長,很可能對生態圈的商業定位產生負面影響。以Uber為例,如果乘客或者司機的品質不佳,讓另一邊的市場群體無法得到需求上的滿足,不良的使用經驗促使司機或乘客不再使用Uber服務,在進軍市場的初期尤其凸顯無法突破YZ點的真空地帶。因此,Uber將平臺的持續成長與獲利建基在良好品質的發展上。我們曾經在上一章提到,Uber透過過濾不良用戶的機制中獲取利益,以維護生態圈該有的信譽標準。

在早前的章節,我們便在決定關鍵獲利模式中針對動態溢價演算法進行了說明以及介紹在中、臺、新三地不同時段的倍數獎勵程度,而在這部分將會進一步說明與司機相關的維持品質策略。在平臺中的品質提升,可以理解為服務水準的提升,在司機方面,除了透過動態溢價獎勵措施鼓勵司機出來服務乘客以外,Uber亦在司機加入了平臺後對品質進行持續的監控。

當中將分為接單率以及評分機制,接單率意指在一週之內,司機達到某個規定的門檻即可獲得額外的駕駛獎勵。此舉做法是為了激勵司機接下每一次的訂單,讓乘客的需求得以滿足。一般而言,Uber平臺規定司機一週的接單率需要突破80%,即十趟訂單之中需要有最起碼八趟司機是沒有拒絕乘客的叫車需求並且完成載客服務。當然地,每個地區的的接單率要求將會根據實際地區情況作出調整,因為這些接單率的規定如果設定的範圍不合理將會反而成為了令司機卻步的阻礙,例如中國市場截至2015/12/31的資料顯示中國地區Uber的接單率政策只要高於45%並且接五單以上即可獲得獎勵,而臺灣Uber截至2016/5/1的資料顯示因為司機的接單率規定以85%作為一個門檻。

第二個部分為評分機制,評分機制我們曾經在「建立用戶過濾機制」中有所介紹,透過乘客向司機評分確保服務的品質,而司機的服務品質要求也會根據不同的地區有不同規定。例如中國市場規定服務品質要在4.7之上,而臺灣新加坡兩地市場規定服務品質需保持在4.8之上,意思是10趟旅程中需要有9名乘客給予5分滿分以及1名乘客給予3分;又或者10趟旅程中8名乘客給予5分,其餘2名乘客給予4分;如此類推。如果評分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不理想Uber公司將會對司機進行,情況若並沒有改善將終止夥伴合作關係。根據臺灣市場所提供資料我們發現評分的規定更進一步細分為新加入司機以及資深司機,新加入司機只要獲得4.6評分即可獲得獎勵,可見Uber在追求用戶品質提升的部分會根據地區存在差異性以及漸進的,目的是確保品質維持的同時不至於讓策略產生負面效果引發負向網路效應。

以下是Uber面對客訴時所建立的機制,目的是為了確保司機方的服務品質。使用者體驗永遠是互聯網產品的根本,因此,Uber對投訴的處理是非常嚴格。Uber將投訴分為初級投訴、中級投訴和嚴重投訴三種,能容忍犯錯的機會隨著投訴的程度有所不同。對司機而言,高收入自然會嚴要求,面對高額補貼,必然會選擇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務以避免帶來投訴。

初級投訴

一個月之內:

第一次投訴短信警告;

第二次投訴短信警告;

第三次投訴永久封號

如:不熟悉路線;讓顧客久等;儀容不整;車況不佳;不符合電話禮儀;以及其他服務不周的情況。

中級投訴

一個月之內:

第一次投訴禁止上線;

第二次投訴永久封號

如:向乘客收取路橋費或其他現金。

嚴重投訴

一個月之內:

第一次投訴永久封號

如:刷單;騙取獎勵;收取現金;與乘客爭吵;完成行程後再聯繫乘客。

6-4Uber針對客訴時所建立的處理機制

資料來源:百度百家專欄-標題:燒錢有講究,Uber吸引用戶的四大策略

  ()善用市場區隔

在文獻回顧的部分,我們已經強調過平臺企業的價值創造並不是如同傳統企業般透過針對下游客源的直線性單一市場割喉戰;而是在激發網路效應之後,造成連結起來的雙邊市場持續保持對另外一方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可見平臺的策略思維並不能夠只聚焦在某單邊市場,因為其中一邊的市場成員選擇是否進入你的平臺,最大的決定因素往往是平臺的另外一邊的市場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清晰的生態圈定位將能夠協助平臺明確將來的發展方向,預測潛在競爭對手並且早作應對,而清晰的生態圈定位也能夠吸引正確的雙邊使用者進駐平臺,以具品質的存在型態透過人數不斷壯大為平臺企業帶來特定的競爭優勢。

決定核心定位的途徑有很多,而Uber則是以地理涵蓋範圍作為出發點,考慮潛在網路效應能夠涵蓋的範圍,也就是將市場的「天然屏障」納入考量,界定出目標市場的範圍。Uber以地理位置考慮進入市場的區隔是因為考量到各地歷史、人文、地理、種族等因素所形成的「天然屏障」。我們可以發現Uber擴張至全球,其地理業務範圍十分廣泛,先以統一的平臺設計機制進入市場,累積足夠的經驗與數據後開始因應本土文化採取各地區不一樣的擴張方式。

Uber平臺模式的精髓在於連結雙邊市場,讓他們透過彼此來滿足需求。就算是乘車服務,每位用戶所需要的細節一定不同,因此設立客製化機制,會滿足乘客和司機。當Uber在進入各地區開始發展、成長時,必須隨著生態圈的演變來打造適合的市場框架,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效引導雙邊市場裡的使用者,找到他們真正的需要。

Uber讓平臺成長的時候將會主要考量兩個策略要點,第一個是在競爭的過程中,應該集中火力栽培哪一邊群體,使其壯大;其二是在競爭過程中,又該著重於服務怎麼樣的客層。問題一就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我們曾經在第五章提及到Uber決定司機方為「被補貼方」,乘客為「付費方」;而後,我們研究小組又親自透過Uber臺灣地區市場營運主管處得知[38]Uber選擇先壯大司機的群體,原因在於如果沒有司機為乘客提供服務,是沒有乘客願意嘗試一個沒有提供服務的平臺,而先有特定數量的司機在地圖到處奔跑,才能夠透過媒合乘客的過程中收集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小組亦訪問了一些在臺灣之司機[39],司機指出剛加入Uber平臺時獲利較多,而現在獲利相對減少,此回答能夠印證出小組的假設,Uber選擇了透過補貼策略(獎金)為司機帶來豐厚的收入,透過壯大司機的群體進一步觸發跨邊網絡效應。

下表6-5是描述了Uber在三地市場使用什麼樣的車種搶佔什麼樣的市場,而Uber一律統一先使用尊榮優步的高價車款進入市場,搶佔白領階層。其後待熟悉市場環境與收集一定程度的數據後推出低價車款攻擊傳統計程車的市場,而其他車種則根據當地市場需求而特別定制而出:

 

中國地區對應客群

臺灣地區對應客群

新加坡地區對應客群

尊榮優步

希望有優質服務的白領階層

希望有優質服務的白領階層,有虛榮心的乘客

希望有優質服務的白領階層

菁英優步

中產階級

想搭乘價格較便宜車輛的人群,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

七人座優步

N/A

N/A

多友人聚會或家庭出遊

人民優步+

接受與他人共乘且追求低價人群

N/A

N/A

電動車

環保主義者或想嘗試新潮Tesla車輛的人群

N/A

N/A

Uber Taxi

N/A

N/A

在附近找不到計程車而且依舊想搭乘的乘客

6-5Uber 進入三地之市場區隔狀況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透過上表分類我們看出了中/臺/新三地所推出的車款以及對應市場均不一樣。接下來,我們將以中國市場Uber與其競爭對手鎖定之客群用圖6-2作進一步描述:

6-2Uber在中國市場與競爭對手所搶佔之市場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Uber所進入的中國市場中,乘客方目前被分割成「拼車市場」、「專車市場」以及「電動車市場」。對Uber來說,他推出了人民優步以及菁英優步搶佔拼車市場,人民優步的客群聚焦在能夠接受與他人共乘且追求低價的人群,而菁英優步則鎖定了中產階級;Uber亦使用尊榮優步搶佔專車市場,當中的客群目標為希望有優質服務的白領階層;最後Uber使用優步Tesla搶佔電動車市場,其目標市場是環保主義者或想嘗試新潮Tesla[40]車輛的人群。而Uber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滴滴打車以及神州專車也相應地推出了不同的車款搶佔不同的市場。目前中國市場的競爭情況可謂十分激烈,即使消費大眾中根據顧客需求進行分層,而Uber及其競爭對手均有意搶佔各種各樣的分層。

  ()累積雙邊的談判權

Uber在最初剛進入各個地區時,最為迫切解決的問題是突破用戶人數的真空段。作為平臺企業,其優勢相較於傳統線性價值鏈的在於「策略靈活度」。因此Uber能夠自行決定,在什麼時候、對哪一邊的市場投注更多的心力,而期中衍生出的概念,便是判斷哪一方的使用者能夠擁有較多的「議價能力」。在平臺中,這種交涉關係涉及至少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司機和乘客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涉關係,第二個層次是各邊群體與Uber之間的交涉關係。

6-2的編號一代表了第一種交涉關係,存在於司機和乘客之間,並沒有牽涉到UberUber在這種關係中只負責建立完善而中立的溝通及交易機制,基本上並不會侵蝕到Uber的利益,這就是作為平臺所擁有的「中立性」優勢。

6-2的編號二代表了第二種交涉關係,存在於Uber與所服務的兩邊群體,身為建立生態圈的企業,需要與棲息在生態圈當中的司機與乘客進行協議,例如利潤分成的準則、保險責任歸屬等。

Uber本身議價能力的提升,通常取決於以下兩點:一、能否為司機或乘客吸引到另一邊的群體;二、能否為特定的用戶提供好的獲利機會,以鼓勵其參與。Uber就像是個天秤,運用雙邊市場之間的關係,司機先增加一點談判權,乘客隨之增加一點談判權,然後司機、乘客、司機、乘客,逐漸發展起來。在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某一邊」的群體規模狀大,也同時提升了平臺企業本身的議價能力,在當中Uber可以說是毫無損失。透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動態調整,使平臺生態圈形成了正向的動態增長,最終能夠不斷刺激雙邊市場的增長,引發網路效應突破用戶人數真空段。

Uber初期進入市場,在網路上推出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大多數媒體都將其標榜為時尚高端的舶來品。而後在推廣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地區,Uber都實行了對司機和乘客的優惠碼活動和減價活動,這時的Uber是在吸引兩方的進入。再到後來的各種補貼行為(以中國大陸市場最為突出),一段時間的乘客補貼,又一段時間的司機補貼,都是在提升一方議價能力之後,再開發另一方市場,處於不斷地動態調整中。

6-3Uber生態圈的各方交涉關係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實施定價策略

在介紹平臺如何建構起來的時候,我們曾經列舉了五個因素決定雙邊市場的補貼方與付費方,而當中最為重要的概念在於「補貼」。Uber的商業模式極為關鍵且慣用的策略在於使用「補貼」。但在實務上,定價策略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改變,補貼與被補貼方同樣隨著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當中需要考慮的重點為以下三點:1.對每一邊群體的定價策略,都會對其他所有群體產生影響。2.Uber進入三地市場的階段。3.產業競爭格局。

    1.對其中一邊的定價將影響全局

首先,我們需要傳遞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光靠補貼方與付費方的切換,並無法在促進雙邊平臺上帶來顯著的效果。因為當兩者身份切換時,雙邊使用者皆會意識到自己的身份轉換了,Uber未能夠趕及在切換補貼與付費方後提供充足證據累積雙方的議價能力。所以這個時候,在定價策略上便需要多了一層考量:透過分級定價[41]賺取的盈餘,有部分必須回歸到生態圈當中。在金流上,Uber知道當補貼一方,而另一方付費時,付費方的用戶會出現負向同邊網路效應。因為人數規模受到付費的限制而放緩,這個時候Uber原本賺取的盈餘,部分回歸到生態圈當中會讓付費方延遲出現自己被改變成付費方的感覺,甚至一直均以為自己是被補貼方。在這樣的操作下,市場上的司機和乘客均以為自己是被補貼的一方,實際的情況只有Uber自己最清楚。

    2.平臺生態圈的發展階段

Uber正如其他平臺一樣,發展過程大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達到引爆點之前的網路效應真空期,以及突破引爆點後規模扶搖直上的成熟期。若加以配合波特的進入四階段(前置、進軍、延續、後期),可以分為:達致X點前、XY點中間(網路效應真空期)、YZ點(扶搖直上期)及Z點後。在Uber的前兩個階段,補貼策略非常重要,這時定價策略的主軸應該思考如何激發用戶規模的成長。如果跨過了前兩個階段踏入延續階段(突破網路效應真空期),定價策略則會改變,重點投放在如何打造多樣化的收入來源。我們根據Uber進入中、臺、新三地的時間點以及訂單量、成長率、司機與乘客的補貼策略調整反推斷出目前三地的平臺生態圈發展階段處於XY點中間的網絡效應真空期。

3.產業競爭格局

即使Uber標榜破壞式創新,顛覆了計程車產業的價值鏈組成,但如果今天競爭對手提供相類似的服務,同時以免費方式推出時,Uber的價格當然收到打擊。這樣可能面臨高度補貼的方式提供服務,或者維持價格蒙受損失。所以,如果Uber想避免這樣的風險,必須針對收入來源朝多元化的定價策略發展。

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例,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滴滴打車和神州專車,滴滴推出拼車業務以及為計程車司機提供的叫車業務,兩者都是免費的,導致Uber的利潤受到較大衝擊。2015年底,Uber在整個出行市場中訂單量只占10%左右;然而,競爭對手滴滴打車在並沒有大幅度推廣拼車和計程車叫車業務的情況下,訂單量占比約為30%,可見其產業競爭激烈之程度。

臺灣市場競爭者主要以傳統計程車業為主,臺灣大車隊作為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也推出相應手機應用程式與Uber對抗。具體市場份額目前尚未公佈,但據新聞報道因計程車2016年漲價,Uber市場盈利所得平均每月增加三成。計程車業者雖有8萬張牌照,但其中有3萬張閒置著,且空駛率居高不下。而2016522日聯合報釋出新聞表示,交通部研擬鬆綁傳統計程車相關規定以應對Uber進入市場的挑戰,可以理解為逐漸推向傳統產業轉型的一種做法。例如不再規定車身顏色、搭乘採預約制、不得巡迴攬客或排版、費率也由自訂。交通部表示,未來將會在合法的原則下與Uber才採取的競爭規格一致,以智慧化營運作構想,提供手機應用程式方便民眾預約叫車,初期可採取現金收費,中長期發展線上支付,以符合商務客和觀光客需求。

    新加坡方面,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為GrabTaxi[42]和康福德高(新加坡最大的計程車公司)。GrabTaxi2016年起開始與美國Lyft[43]、中國滴滴打車、印度Ola[44]合作組成租車軟件聯盟,他們共享各自平臺,只要下載任一家軟件就可享有其他三家的打車資源。截至201512月這大聯盟共融資約70億美元,可見未來發展不可小覷。而康福德高就大獲當地政府支持,就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就撥出45億新元來支持產業轉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新生意方式雖破壞了傳統產業,但他認為政府能做的就是協助產業轉型和改變,而不是幫助他們阻擋改變。

    總括而言,Uber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競爭是最為激烈的,且Uber自身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不高,Uber創辦人甚至揚言要將全球三十多個已實現營利的國家資金調派至中國市場推出更激烈的補貼措施。而臺灣目前Uber面臨傳統計程車產業的龍頭企業臺灣大車隊轉型的挑戰,如果轉型成功將有機會挑戰Uber的既有市場份額與地位,唯目前臺灣大車隊仍然處於轉型的前置階段,因此並沒有相關實際數據提供產業格局分析。而新加坡Uber雖說在當地所遇到的阻礙較少,但是在政策推動下潛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法規下發揮現有的大數據分析優勢與優質的服務儘早穩固市場地位。

  ()引導消費者加入的四步驟

    我們曾經在Uber平臺機制的建立部分提及到,平臺本身就像是一個產品。因此,在策略上就如行銷般,以四大反應步驟提出具針對性的策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最後付費享受服務。這裡所探討的四個用戶反應階段,只不過是將「潛在客戶」轉化為「實際客戶」的過程。一旦用戶踏進了Uber的生態圈裡面,企業就必須擬定下一階段的策略,也就是如何讓用戶留下,不輕易離去。鞏固既有用戶之策略將在下段再探討。

1.覺察階段:爭取潛在用戶的目光

    發展Uber生態圈的第一步,無非是讓潛在顧客群意識到Uber所提供的價值。若能簡明扼要地傳達Uber的核心價值,則更有機會推往第二階段,也就是真正開始關注該產品。

    Uber傾向透過體驗的方式建立口碑達到品牌累積的效果,因此與傳統廣告宣傳不同。以中國市場為例,相比于滴滴打車、快滴打車直接用「紅包補貼」的物質引誘方式作為噱頭吸引消費者關注,Uber另闢蹊徑,通過品牌跨界行銷快速佔領市場。通過品牌跨界行銷,Uber不斷帶給用戶新的驚喜,借「他山之石」更加迅速地擴大了自身知名度,能夠更快攻陷合作品牌原有消費者的心理防線。

    最常見的方式就是Uber借助了明星或名人的影響力,製造了一場別有生趣的事件。這是娛樂行銷的常用手段,通過借勢名人或明星,吸引關注。同時通過記錄的相關視頻,將事件在網路環境中發酵,產生更加廣泛的關注和話題。當然這個過程中需要匹配明星或名人形象,傳達相適應的品牌主張是非常重要。Uber做娛樂行銷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它能夠洞察人性,一方面將現實生活中確實所需的場景高度提煉,一方面將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有限放大,然後用富有創意的形式打造極致體驗。於是有了將公主夢、富豪夢等等付諸于現實的場景體驗。正是通過這種情感化的影響,讓用戶一旦體驗了,就不能忘懷。這些美好的體驗將延催發下一次的乘車需求。Uber不是通過廣告轟炸消費者,而是讓消費者參與到傳播進程中。通過非凡的乘車體驗,用創意、娛樂的元素將整個服務包裝成有故事的東西,引發用戶自願充當傳播者,幫助Uber共同完成宣傳。

    以臺灣Uber作為例子,臺灣Uber曾經在2014923日邀請藝人潘瑋柏駕駛Uber出席專輯慶功宴暨「伊殿園」演唱會的簽票會,瞬間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認識潘瑋柏及其粉絲更瞬間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了Uber的存在。在中方面,20150426Uber在上海推出一鍵呼叫直升機服務,2999人民幣一次的價格,20位用戶成為首批乘客。這次活動邀請了趙又廷作為首飛乘客,並在隨後的記者採訪中暢談Uber服務的體驗感受,讓許多粉絲因為趙又廷的關係開始嘗試Uber

  2.關注階段:吸引有興趣與需求的客群

    Uber讓人們察覺到自己的存在後,下一步就是引起當中部分群體的興趣,此群體正是企業的實際潛在用戶,他們的需求與Uber所提供的價值相符合。而在Uber確實有方法可以精確地過濾出這群人。這群人願意花時間了解Uber的細節,並且在他們的心目中,可能已經產生了對Uber所提供的服務躍躍一試的想法。

    Uber經常推出特色營銷活動,例如一鍵呼叫高級行政人員或者一鍵呼叫直升機等,讓潛在和不熟悉的顧客在活動的周圍和社交媒體上看到并想要去嘗試。又或者Uber會經常於各種社群網路和媒體中發佈日誌,例如司機駕駛Uber如何能夠改善生活、生活舒適等,乘客分享搭乘Uber後感受到方便快捷且優質的服務,這些內容會讓本來認識了Uber的潛在使用者更加有躍躍一試的感覺。甚或UberGoogle地圖和百度地圖合作,用戶查找完路線後,會顯示呼叫Uber的推薦選項,是假設了用戶查找地圖時有搭乘Uber的潛在需求,因此放在地圖的當眼處吸引乘客。

    2015424日、25日兩天,Uber14家名企共同舉辦名為「Uber一鍵呼叫CEO」的活動,學生可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附近通過Uber呼叫企業高管,車上坐有來自印象筆記、LinkedInUber、窮遊等14家公司的高管,每個打到企業高管的幸運兒將有15分鐘的時間毛遂自薦。讓許多青少年被此活動吸引,這個活動主要擴張了在高校學子中的影響力。在臺灣地區,Uber2014713日宣佈有NBA明星林書豪合作,只要在7/137/17這段期間坐乘任何一種優步,每坐一次就可獲得一次「林書豪幸運七球迷」的活動抽獎機會。這樣的行銷方式引致了本身對林書豪球迷會有興趣的顧客使用Uber,最終的目的是讓消費者體驗活動然後累積使用者習慣。

3.嘗試階段:提供免費嘗試的機會

    達到曝光、獲得關注後,Uber會向客人提供免費嘗試的機會,希望人們在獲得良好的體驗後,願意付費購買Uber所提供的服務。而Uber因為會面臨與其他企業同質性的競爭,以免費體驗吸收用戶已經成為了最為基本的策略。

    Uber在全世界皆會採用首次註冊免費體驗服務的旗號,而這種免費體驗的試乘服務一般而言有規定實際的折扣上限。一般而言這種提供免費嘗試的機會會分三種,第一種為直接註冊Uber帳號並且屬於第一次使用;第二種為透過親友推薦使用Uber手機應用程式並且輸入親友推薦序列號;第三種為因為參加某些企業或組織之活動時,該企業或組織有協助Uber作推廣,並提供活動出行時的體驗優惠,我們稱之為異業合作。這三種類型的首次註冊免費體驗服務我們已經在進軍階段的第一個策略點提及過,例如中國市場的乘客一般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人民幣3050元,親友推薦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人民幣2050元,異業合作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人民幣1015元;臺灣市場的乘客一般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臺幣200元,親友推薦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臺幣100200元,異業合作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臺幣100300元;新加坡市場的乘客一般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新幣1520元,親友推薦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新幣1020元,異業合作註冊時補貼首次乘車費用新幣2040元。

    以上列舉為Uber向乘客提供免費嘗試服務的方法與補貼策略,其最終目標是透過體驗行銷讓乘客獲得需求滿足,繼而引發下一次的消費動能,最終達致培養使用者習慣的目標。

4.行動階段:提供便利且可靠的支付方式

    成功激起了潛在客戶的興趣,並且以試用體驗為誘因,引導他們光顧Uber後,剩下的最後一部是讓他們採取實際的付費行動。然而付費天生就是消費者心中的阻力,為了使消費者心甘情願地付費,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支付方式的便利性與可靠度」。一個擁有可靠信譽的支付模式,就能避免消費者產生疑慮;一個方便迅速的支付模式,則能帶著他們平穩完成消費體驗。

    Uber亦正正掌握了這一點,在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區採取信用卡的支付方式。信用卡的支付方法發展成熟且漸漸成為了普遍消費者使用的支付方式,且信用卡公司本身又跟銀行有多年的業務合作經驗,銀行針對每一個消費者的個人信貸記錄進行評估,才會向申請者派發信用卡。中間種種的步驟與機制大大過濾了不合資格的消費者,慢慢形成了一個信譽可靠的用戶群,Uber成為了信用卡生態圈的其中一邊商家群,兩邊因為網路效應造成使用者越來越多,到達了「支付方式可靠」的狀態。另一方面,Uber的應用程式設計成乘客只需要在初次登入的時候基本的信用卡資料,通過驗證後就會在每次的乘車服務後自動扣款,並且發送行車記錄與扣款明細予乘客,明細一目了然不需要乘客主動查詢十分方便。透過Uber的應用程式與信用卡本身的特性,使乘客付款輕而易舉,成功地提供了便利且可靠的支付方式。

  ()鞏固既有用戶的策略

    基本上鞏固既有用戶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增加用戶粘著性[45],而增加用戶粘著性則分為顯性轉換成本與隱性轉換成本。讓用戶留在Uber生態圈的關鍵,在於用戶們有多少「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所謂的「轉換成本」,意指當用戶離開平臺時(往往是享受競爭對手的服務),用戶所需要承擔的損失。而誘發網路效應的種種機制條件,往往也是提升轉換成本的最佳工具。根據以下表格6-6,我們大致可以整理出創造用戶粘性的兩大策略及其例子。

 

 

 

 

 

創造用戶粘性

 

 

顯性轉換成本

 

 

鞏固用戶

策略A

投資硬體設備(沉沒成本)、投資時間

與金錢、投資感情與經歷、

契約協議、社交人脈

 

隱性轉換成本

 

鞏固用戶

策略B

創造歸屬感、品牌口碑、使用速度、

使用方便性、使用效果

6-6:提升用戶黏性的兩大策略

資料來源:引用自《平臺革命》(陳威如&余卓軒,102)

   在顯性轉換成本方面將以以各種不同形態出現,成為了人們考慮離開Uber生態圈時的一股有效阻力。這些成本分類大致可歸納為:

1.學習使用其他企業服務需要投入的時間與精神成本,以及養成習慣所需投入的精力;

2.已花費在Uber上的沉沒成本,以及轉換到新公司所需支出的金額;

3.轉換服務公司所造成的商機損失。

    而事實上,回顧Uber的表現,我們卻發現Uber並沒有針對以上三種成本分類採用鞏固用戶的策略。雖然Uber讓乘客透過推薦碼在手機應用程式裡面建立朋友圈,讓透過推薦碼加入的使用者能夠與推薦者共乘Uber時攤分較便宜的車資,但此功能甚少人使用甚至默默無聞,可以說是Uber唯一的顯性轉換成本策略而同時失敗的。以中國及新加坡為例,這些使用者能夠同時退出Uber的平臺並加入新平臺,以引薦碼加入其他平臺的獎勵與Uber相同甚至更高,因此使策略效果抵消。在中國,叫車軟體的設計與操作方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乘客需要投入至其他叫車平臺所花費的時間與精神成本非常低,這也間接消除了消費者需要養成習慣所投入的精力程度,養成消費者習慣不再是因為學習使用其他企業服務所需投入時間與成本大而導致,而是產品(平臺)本身所提供的服務與價格促進習慣慢慢地培養。此外Uber只是單純地透過資訊媒合創造價值,對消費者而言最大的吸引在於其便利性,這種便利性造成了消費者享受服務的同時並沒有任何沉沒成本的投入。面對同質性高的競爭企業,Uber無法阻止消費者以及司機行程多棲的生態,乘客可以隨時隨地轉往使用類似叫車應用程式的公司使用服務,司機的手機上亦可以同時下載多個叫車軟體,哪個軟體上有乘客需要被服務就到哪裡去,中間所媒合的服務手續費並不會只能透過Uber公司才獲得。而司機因為其多棲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在不需要失去個人滿意度評分及載客率等數據的同時轉換新服務公司,甚至能夠因為多棲各種軟體的狀態下接到更多的訂單。

    在臺灣方面,目前尚未擁有與Uber同樣使用叫車應用程式的競爭者(目前臺灣大車隊剛推出叫車應用程式與Uber競爭,尚在前置階段),但基本上Uber所採取的策略與中國在這部分並無差異,假若競爭對手臺灣大車隊冒起,將難以阻止乘客轉換使用具備同質性的服務;而司機方面因為臺灣大車隊為車行形式自行僱用司機,因此並不存在使用私家車載客的司機群組轉至臺灣大車隊(臺灣大車隊的司機為職業司機,與Uber所主張的兼職司機本質上不同)。而在新加坡方面,狀況與中國大同小異,亦可發現Uber並沒有針對以上三種成本分類採用鞏固用戶的策略。

    不過,我們根據觀察發現Uber所採用的策略並非根據顯性轉換成本中的分類,而是隱型的轉換成本,核心的關鍵思想是讓用戶在平臺生態圈中建立起歸屬感[46]。我們曾經在前面提及,平臺在進軍初期運用優惠、折扣或輔助使用者體驗等方式吸引新的用戶進入至群邊市場裡面,然後透過人數的增加引起同邊及跨邊網路效應,最終突破人數真空期引發網路效應。然而很重要的一點,平臺除了吸引新進客戶,亦需要維持舊有客戶的人數,避免平臺的使用人數下滑產生負向跨邊與同邊網路效應。而挽留舊有客戶持續使用Uber的方法,使用折價卷、優惠未必能夠起到明顯的效果。關鍵在於,掌握並充分利用用戶心理的軟性層面,如果能夠建立一套機制,協助平臺用戶對Uber生態圈產生歸屬感,效果將會十分驚人。總括而言,Uber不僅要不斷吸引新用戶進駐,也需要給予就用戶拒絕離去的理由。

第三節延續階段

    任何企業在成長時,大部分情況下將會面臨競爭,過往同業競爭普遍追求差異化或壓縮成本的策略來彼此抗衡。而平臺生態圈的興起,將會為競爭的思維帶來重大改革,制定更全面、深層的競爭策略。接下來的部分,將會闡述Uber在面臨競爭時所採取的實際做法,並且帶出背後整個平臺生態圈制定策略的思維方針。唯在深入探討部分,基於Uber在進入中、臺、新三地的時間尚早,基本上未曾達到進入策略四階段中的延續階段,故僅能引用部分數據資料及透過觀察,著重在理論延伸上的合理推斷。

  ()贏者通吃的世界

    經過了對平臺機制及成長策略的探討,我們了解到要達致平臺成長,必先引發網路效應。網路效應引發的是平臺企業利潤及市佔率提升,持續的利潤及市佔率提升正如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成長期,亦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在平臺生態圈中,競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致贏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境界,而贏者通吃所反映的壟斷現象,在平臺中由以下三項因素組成:

        1.高度的跨邊網路效應-雙邊市場用戶互相吸引,透過平臺促成交易

        2.高度的同邊網路效應-單邊市場的用戶人數越多,為彼此帶來的價值越大

        3.高度的轉換成本-防止用戶輕易脫離所處生態圈,前往競爭對手生態圈的防線

    如果我們細看一個產業的本質,會發現這三種條件越高時,該產業就越有可能被一個平臺企業獨霸,形成壟斷;當這三種條件越低時,市場則容易被眾多競爭對手瓜分市場。由此可見,Uber想具備競爭力,策略的方向將朝向爭奪人潮及利潤為目標。以下表格是我們根據各國產業現況、環境前提、文化因素等考量,認為目前中、臺、新三地Uber的贏者通吃現象整理:

地區

中國Uber

臺灣Uber

新加坡Uber

跨邊網路效應

++

+++

+++

同邊網路效應

司機

+++

+

++

乘客

++

+

++

顯性轉換成本

 

司機

※※

乘客

贏者通吃現象(領先者市場佔有率)

 

滴滴打車

87.2%

20164

 

無從判斷

無從判斷

6-7Uber中、臺、新三地之贏者通吃現象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首先我們從三地的跨邊網絡效應講起,Uber雙邊使用者十分注重另外一邊的人數,乘客注重司機的數量是否足以提供服務甚至不觸發動態定價演算法,而司機希望乘客數量達到隨時上線隨時能夠接到單的狀態。因此推斷跨邊網絡效應是十分高的,但中國之所以使用「++」表示,原因在於目前中國市場各地的司機與乘客數量十分懸殊,司機稀少乘客極多的情況下導致了乘客不斷叫車,而司機雖然可以不斷接單但到了一種不想再接的階段,而司機本身拒載這件事情會反過來將原本用來獎勵司機的接單率變質為阻止司機上線工作。如果司機達不到接單率的獎勵條件,本身所賺取的金額是比在競爭對手處謀生的司機來得更少,因此這樣的現象導致中國市場的跨邊網絡市場效應減緩。

    再來是司機同邊網路效應的部分,三地的司機均會擔憂司機人太多造成競爭,因此同邊網絡效應的基本值是「++」目前中國市場Uber使用了大量的補貼策略吸引司機加入,甚至誇張至只要一周其中一天上線四十五分鐘即可獲得獎勵收入;而臺灣則最近則因為Uber平臺迫使司機吸收15%的降價,引來司機不滿發動罷駛行動,同時亦因為臺灣政府交通部多次嚴正聲明Uber司機違法以及扣查了不少司機,到時人心惶惶,我們判斷臺灣市場的同邊網絡效應僅靠司機推薦好友維持僅有的正向狀態;而新加坡市場則屬於標準產業狀況,維持司機中等程度的同邊網絡效應。

    乘客同邊網絡效應方面,在該產業本質上乘客會擔憂因為乘客彼此人數太多而沒辦法隨時隨地找到Uber搭乘,因此乘客的同邊網絡效應基本值是「++」,在臺灣方面是鑒於臺灣人文化特質較為傾向感性,政府和媒體多月來不斷宣傳Uber違法會影響一般人對Uber的印象,同時最近臺灣不時出現司機方賺錢辛苦甚或被壓榨的新聞,讓臺灣的乘客方在心理上開始出現不搭乘Uber的想法,因此判斷臺灣的同邊網絡效應僅有折扣獎勵維持著較低的正向效應。

    司機顯性轉換成本方面,平臺本質上採用隱性轉換成本策略,因此司機可以隨時隨地流動至其他競爭對手的平臺上,唯獨中國的其他競爭對手規定司機必須使用平臺所提供的車輛,而非如同Uber般可讓司機自行駕駛私家車,如果我們將對司機車的投入判別為進入平臺的成本,則可以解釋中國司機因為轉換至其他平臺時有困難因此在顯性轉換成本部分維持中等水平。一般而言,司機即使跳至其他平臺,其收入統計、評分機制數據仍會保留,只有每週的獎勵數據會被清空,因此我們推斷整體而言的司機顯性轉換成本程度是低的。

    乘客顯性轉換成本方面,基於產業特性,乘客如果對特定品牌沒有向心力的時候將會依據公司所提供的折扣來決定是否切換平臺,加上Uber本身使用的是隱性轉換成本策略,透過體驗行銷累積乘客對Uber品牌認知以及培養使用習慣,因此在顯性轉換成本的部分為低。

    最後,由於Uber在三地為市場優先進入者之一,當中尤其臺灣以及新加坡本研究並無法找到相關市場佔有率之統計,而中國市場截至最新數據(2016-04)顯示,獲得贏者通吃效果的企業為滴滴打車,其市佔率有87.2%。而Uber則只有不足10%,可見中國市場Uber處於劣勢地位。

  ()跨邊定價的競爭策略

    在平臺機制及成長的部分,我們多次提到定價的組成及定價策略。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探討跨邊定價策略,在制訂定價策略的時候將如何影響競爭對手、影響企業本身及影響整個競爭市場的演變。對Uber而言,對一邊市場的定價策略將取決於另一邊用戶「多處棲息」的程度。如果乘客處於「多處棲息」的狀況,意味著乘客可以隨時放棄使用Uber叫車軟體轉而投向其他競爭對手。如果司機處於「多處棲息」的狀況,意味著司機可以快速轉用其他叫車軟體來獲得新的客源。而需要注意的一點,唯有在「被補貼方」處於多處棲息的狀況時,調整對「付費方」的定價策略才顯得有意義。

    我們列舉新加坡市場為例,UberGrab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如果Uber調低對司機收取的手續費,司機便有較高的誘因脫離其競爭對手Grab的體系,前來使用Uber。在乘客多處棲息程度高的時候,Uber調整手續費也不會讓司機拋棄Grab而全心全意地為Uber服務,因為Grab仍然有一定規模的客群,對司機來說兩個平臺的客源都是他的收入來源,Uber的價格調整策略將會失敗,拉攏不足夠的司機來達到競爭目的。但是當乘客的多處棲息程度低時,調整對司機的定價策略才會顯得有意義。Uber只要想辦法讓乘客留在平臺並且培養忠誠度與使用者習慣,乘客的多處棲息程度便會降低,此時Uber可以透過降低對司機所收取的手續費吸引司機前來,甚至開出排他性條款。如此一來,透過壟斷來壯大司機方規模,將會對另外一邊乘客造成更大的吸引力,也成為了Uber對抗其他競爭者的籌碼。現在,我們將透過下圖xx來進一步說明Uber的競爭策略:

6-4:以新加坡市場為例的Uber跨邊定價策略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分析

    簡單來說,在乘客多處棲息程度低的前提下,司機才有被單一平臺壟斷的意願,於是競爭對手Grab等於被砍了一條腿。Uber如果想要趁機掌握談判權,推動跨邊網絡效應,促使司機聚集到自己的生態圈中,則能夠砍斷Grab的第二條腿。如此一來便達成正向循環,突破市場的真空臨界數量,成功完成贏者通吃。而臺灣方面,由於Uber目前面對的是傳統計程車產業,因此只會出現運用補貼策略爭奪乘客的情況,而司機有機會從傳統計程車產業轉投Uber但機率較低,原因才於司機可能沒有私家車,對Uber的觀感並不好等因素導致。在中國方面,Uber面臨的主要競爭者是神州專車以及滴滴打車,其跨邊定價策略將會更加複雜且多變,中國負責經營Uber的團隊基本上每週都會調整對司機的獎勵策略,而相比臺灣只有每幾個月才微調一次,可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同會影響Uber在各地市場的跨邊定價策略調整頻率。所有市場的最終目標均是透過司機乘客人數正向增加累積對雙邊的談判權,最終實現贏者通吃效果。

  ()確保生態的延展性

    在延續階段的第一個策略中提及到Uber要達致贏者通吃現象,必須建立跨邊與同邊網絡效應的運作機制,確定核心定位以及提高轉換成本。而Uber在達致贏者通吃的現象過程中必然會面臨高速增長的情況,如果Uber本身欠缺延展彈性,將會大大阻隔用戶數量的成長,也無法應對假若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動時所能把握的機遇。傳統價值鏈下的企業當成長至一定規模時,便會開始考慮進行多角化。而平臺型企業當然亦不外乎考慮多角化的策略,然而平臺企業打從一開始的機制設計,便會考慮將來多角化的可能性,因此決策者需要考量的重點在於:如何確保平臺生態圈擁有無限擴張的延展性?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說明Uber平臺生態圈的延展性。

    Uber的延展性是透過系統機制建立起來的,目的是確保每一個人所得到的服務均是一致的,這種使用者體驗是具備複製性的。Uber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給予司機與乘客對該品牌統一的觀感,在司機方面Uber建立了詳細的使用教學、收入計算、獎勵提醒與分析、服務品質維持訓練等加值服務,讓司機相較於傳統計程車產業享受更方便與快捷的服務,而這種加值服務都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進行信息推送溢價時段、獎勵通知、特別活動提醒、分析與收集資料。在乘客方面,Uber利用手機應用程式為乘客自動媒合叫車服務、記錄及分享行車路徑、提供司機資訊與信用卡付費功能、預先計算及顯示叫車費用、預期到達時間以及提供客服與評分等加值功能,讓乘客能夠享受比起傳統計程車更加安心、方便與快捷的服務,手機應用程式更加會進行信息推送優惠與獎勵、活動提醒及分析乘客生活習慣,最終利用大量數據為未來決策提供資訊參考。以上所提及的內容均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以全自動化的方式來降低人為的介入,這樣的機制塑造將大大提高了平臺系統本身的可複製性,在軟體面向Uber能夠以相同的資訊系統延伸至其他新產品或者新事業群體,在實體面向Uber所面對的雙邊市場(司機/乘客)的內部個體之間將能夠預期得到相同的體驗,有助於平臺的使用者互相介紹建立口碑,達到用戶數量提升的效果。

    確立Uber的延展性就如未雨綢繆的概念一樣,風險面來講能夠預先就著將來大環境的外在變動作出預測,然後為自己的產品與事業發展留下更多的可能性,而發展面來講能夠因應外在大環境的變動推測出未來擁有高獲利高成長的事業,並且以目前定位預先打通能夠在必要時轉換跑道或者延伸發展的道路。

 

第四節後期階段之發展預測

傳統企業通常都會面對同質性高的競爭者,彼此的獲利模式十分相似,在垂直價值鏈上爭奪上下游的客戶和供應商,競爭的型態逐漸趨向單一化。平臺企業透過生態圈的概念,鏈接從四面八方來的多邊市場,這意味著未來發展的潛在敵人會從無法預料的方向出現。

本階段由於Uber所進入的地區市場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已達到該階段,因此本研究小組將會以預測方式推測Uber將來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並且嘗試列舉目前僅有的一些例子作為補充說明。

  ()未來定價策略制定將以「覆蓋」為前提

    在未來,Uber必定將面臨與後進競爭對手的直接競爭,並且很有可能使用與Uber一樣的創價系統進行競爭。因此,我們必須提出「覆蓋」(Envelopment)的概念來詳細說明競爭格局。

    覆蓋(Envelopment)意指一個平臺透過自身的競爭優勢,攻擊不同領域的平臺(可能是相關產業,也可能是毫不相關的產業),直接掠奪對方的使用者市場份額來瓦解對方對目標市場的掌控程度,進而達到自身成長的目的。覆蓋概念也凸顯了網際網絡的發展模糊了人們曾經熟悉的產業定義,各國過往的政策擬定以及策略制定方針都面臨挑戰,一家企業的競爭對手都有可能從任何一個面向切進來市場。覆蓋一詞源於軍事用語,意思是透過各種包圍戰術有效地消滅目標敵人的所在處。這種戰術帶來的效果,先截斷敵人的補給線,繼而一舉殲滅對方。這種戰術使用方法我們曾經在上一階段的跨邊定價競爭策略有套用新加坡Uber與競爭對手Grab Taxi作為例子講解過。

6-5:未來平臺的覆蓋戰爭格局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每一方的使用者市場,都有機會成為「利潤池」(Profit Pool),「利潤池」代表了Uber主要的獲利管道,是創價系統中的核心獲利點。而Uber的付費方設定為乘客,因此Uber的利潤收入來自媒合服務後的一部分車資收入(25%)。

    Uber來說,補貼模式是其策略的關鍵核心。以中國市場為例,Uber的補貼幅度如果沒有辦法超過滴滴打車和神州專車,是難以掠奪對方的市場。就目前而言Uber的總公司流動資金無法與其相比,而且Uber獲利幾乎百分百建立在車資,不像其競爭對手為多面向事業發展,所以極易被補貼政策切斷。從Uber進入中國市場後兩年的市佔率趨勢來看,其市佔率面臨對方大幅補貼時下降極快,且做了產品創新(推出人民優步)也難有回彈。下圖6-6為平臺面對覆蓋攻擊時所發生的現象:

6-6:平臺面對覆蓋攻擊時所發生的現象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威脅來自四面八方

    在未來,我們認為Uber將會面臨無法預知的潛在對手競爭,往往來自毫不相關的領域---不同產業的企業,擁有的核心價值獲利模式大為不同,便得以作用從其他管道補給而來的利潤空間放手一搏,直接以高度補貼(甚至完全免費)的策略來破壞你的利潤池。這種高度補貼的策略目的直接吸取市場人潮,並從這些奪取的人群當中試圖培養他們長期使用的習慣,達到穩定的獲利。以下我們將詳細說明Uber可能的面向所面臨的覆蓋領域:

6-7Uber可能面臨的覆蓋競爭面向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1. 互補產品指與服務的相近產業,因為彼此了解而易於進入對方的領域,展開覆蓋戰爭。因為平臺時代的特性之一,「互補」的傳統觀念已經改變,產業疆界變得模糊各種附加服務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汽油經營商、汽車保養服務商都是Uber的互補者,他們都有機會了解Uber的領域,例如在市佔率和用戶喜好細節方面可以有長時間且確切的了解,如果他們選擇進入移動出行產業,又可以利用原有利潤池補貼新的利潤池,還可以在互補服務上對Uber的司機有所限制,讓Uber的企業難以招架。

2. 在替代品方面,替代產品在技術、核心優勢等方面有某些部分重疊,也因此提供策略性覆蓋的契機。原本存在間接的競爭關係,然而一方面開始透過補貼模式襲擊另一方的利潤池,彼此的覆蓋範圍變得更廣,間接敵對便成為直接敵對。租車、出租車是Uber的替代產品,事實上在中國的神州租車、一嗨租車和滴滴出租車、在臺灣的格上租車及臺灣大車隊、在新加坡的Grab Taxi康福德高租車公司,都有機會變成Uber的市場競爭者,本來短時租車和出租車的價格較高,租車公司若搭配補貼策略後讓司機使用者覺得仍在駕駛時有利可圖的話,,將與Uber搶奪市場上不落下風。

3. 垂直領域為來自不同產業環節,來自不同高度的策略性覆蓋。Uber在三地有為司機提供聯繫長期租車優惠,這些租車企業是來自垂直領域的業者,如果像格上租車、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等在臺灣、中國兩地都會在垂直領域用替代品以外的方式對Uber造成影響 ,而Uber近日也接受豐田的投資合作準備進軍租車領域預防有不佳情形的發生。

    4. Uber也會面臨來自非相關領域的覆蓋者。例如阿里巴巴、聯想的旗下產品,嚴重的影響了Uber的市佔率,且利潤池難以影響、補貼力度難以抗衡。在臺灣的主要對手臺灣大車隊和在新加坡的主要對手Grab Taxi,都沒有像滴滴和神州一樣對Uber造成毀滅性打擊(市佔率兩個季度下降將近一半,且市佔率一直難以突破15%),由此可見Uber平臺的其中一個重要威脅來源是非相關領域。

對於所有Uber而言,最大的威脅來自擁有複合式、龐大生態圈的集團性企業,這些企業將以為數眾多的軟硬體生態圈串聯而成。由於規模已覆蓋諸多領域,他們的利潤來源分散而多元,無論面對威脅還是主動出擊覆蓋對手,均擁有強大的策略彈性。也因此,這類平臺企業一旦出手,往往是以高度補貼的免費模式爭奪市場,可對任何目標直接造成生死存亡的挑戰。最能夠引用的例子是在中國市場的Uber,他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的生態環境中有淘寶網(電子商務)、支付寶(電子支付)、餓了嗎(網絡訂餐外賣)、阿里旅行(電子旅遊)等等在各個領域頗有建樹的企業。在移動出行市場中,阿里巴巴搶得市場最多的一段時間就是下大力補貼,瘋狂擴展進入幾十個中小城市,這段時期的價格極具誘惑且耗掉金額巨大。雖然Uber宣布利用全球獲利前33個城市的資金爭奪中國市場份額,但還是直接導致Uber的市場份額下降至將近10個百分點。以下圖6-8將代表多環狀平臺的阿里巴巴與Uber平臺之間的競爭格局。

6-8:阿里巴巴生態圈與Uber在中國的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Uber的未來發展預測

    為了應對可能遭到的威脅,除了防守本身的利潤池。在搶占對手利潤來源時,必須也積極開拓新的利潤池。Uber在發現眾多進入者取得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在近期有開展無人駕駛汽車[47]和出行餐飲事業,一個是來自汽車的銷售額盈利,一個是來自平臺廣告和代理資金,這兩個都是未來新的利潤池,且有一定的熟悉度。對Uber來說付費方是支撐生態圈的命脈。而Uber的付費方是乘客,有見及此用戶黏性將決定每一家企業能否在這個市場存活下去。另一方面,對Uber來說補貼雙方使用者市場也是入侵他人領土的工具。移動出行領域的被補貼方是乘客與司機,兩方的市佔率可以決定一家企業能否繼續下去。對此,當中與補貼策略密切相關的一點則是其他融資機構對與Uber投資合作的意願,資金的補充量直接決定了補貼的力度和時長,這兩者都又會反射在用戶黏性和市佔率上。

Uber企業對抗覆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針對競爭對手的利潤池進行反擊,或者是分散自身利潤池的風險。除了透過自己的生態圈優勢之外還可考慮透過併購或結盟的方式,來防止覆蓋者的威脅。Uber在未來面對競爭者競爭時,本研究小組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1.採取與對手相應的商業模式

    Uber在當初進入新加坡時選擇了推出白領階層的Uber Black(尊榮優步),其後亦如很多進軍市場一樣推出了Uber X試圖奪取中產階級。後來經過數據收據、資訊分析及觀察發現新加坡的生活喜歡偏好優先乘坐當地的計程車,如果在沒有辦法叫到計程車的狀態下在選擇Uber,這意味著Uber很有可能永遠成為了新加坡計程車的第二選項,以替代品的方式存在。因此Uber在新加坡推出和Grab Taxi一樣的Uber Taxi,,目的是為了捍衛了自己的市佔率以及配合當地人的生活習性。

    2.分散利潤池

    分散利潤池的策略有兩個意涵,其一是透過分散利潤池達到業務風險分散的效果,即使其中一種業務面臨危機,仍然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業務所賺取的利潤甚或資源協助陷進經營困難的業務脫離難關;其二是透過分散利潤池達到擴張業務群的效果,業務群之間可以產生綜效[48],不同的業務群之間亦加強了各自自身的競爭力,形成了可攻可守的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開拓新的業務必須衡量可分散風險以及新風險形成的權重,假若無法有效分散利潤池,小則損害Uber本有的成長速度,大則事業群之間互相拖累有倒閉危機。

    在分散利潤池方面,Uber在世界各地逐步推出的Uber Life,形成食、衣、住、行一體化平臺,打造廣告和代理利潤池。最新的新聞更顯示與豐田合作后在租車領域和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涉獵的計劃,在實體汽車銷售方面增加新的利潤池。從例子我們可以主張Uber目前正在致力進行業務擴充,即分散利潤池。

    3.異業或策略結盟

    與研究個案相關的最佳策略結盟例子莫過於Uber在全球各地區的在地競爭者進行策略聯盟以對抗Uber,分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滴滴快的、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以及東南亞地區的Grab Taxi。主要合作內容為協同利用彼此的技術、當地市場知識與商業資源,使國際旅客可通過既有軟件無縫介入當地的出行網絡。各國的叫車手機應用程式將透過API協同處理地圖、導航以及支付功能,為四間公司提供的使用者提供全球出行體驗。

    Uber面對這樣的舉措,自身也選擇了與各種企業異業合作。例如Uber和豐田計畫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為Uber司機提供專享的汽車租賃方案。Uber打車應用平臺上的司機是很大一批的購車/租車人群,豐田和Uber合作可以更高效地轉化銷售。對Uber而言,平臺上數量最多的就是豐田這種平價品牌車輛;而汽車保養服務業者如中國地區樂車邦、攜車網等業者推出活動,Uber司機在應用軟體上輸入相應密碼可獲得洗車、養護相關優惠;最後又以在新加坡的餐飲業者如Jesse Girard[49]Lisa Labute[50]Cory Vitiello[51]等加入Uber Eats作為例子,這些合作餐廳可以專注接受訂單、做菜,將成品交給Uber司機遞送至有需求的乘客。以上種種結盟策略將提供未來多平臺、多利潤池的複合且龐大生態圈的企業。

6-9Uber下階段之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以上圖6-9為本研究小組所預期的Uber下階段之發展模式,其發想乃基於本研究小組過去一年對Uber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繼而推論出,現解釋如下。Uber現今最主要的產品是專車服務,我們預測Uber在未來將成為多平臺、多利潤池的企業,現階段Uber所做出的嘗試我們可以觀察到他推出非專車服務(例如中國市場的拼車與新加坡市場的出租車等)、推出解決用戶出行目的地餐飲購物的Uber Life、與投資者豐田合作的汽車租賃業務以及還在雛形期的無人駕駛汽車研究。Uber將利用從專車業務所賺取的利潤收入補貼以上所提及的業務,這四個方面將作為在下一步的多平臺進入與拓展方面的被補貼方,從而像Uber專車服務進入策略一樣,以補貼吸引用戶形式提升市佔率。這意味在成熟產品生命週期的專車服務中的司機和乘客兩方用戶將成為新的付費方(司機收到較少的利潤、乘客付出更高的價格),為新的被補貼方(四個產品中的買賣雙方用戶)提供資金。

6-10Uber未來發展之產品競爭佈局

資料來源:經本研究整理

經過了上一張圖的描述後,將能夠了解到本研究小組認為將來Uber所發展的面向,而接下來的圖6-10將會進一步說明Uber在其業務群進一步邁入成熟期時所進行的下一步延伸擴張狀況:

本研究小組認為Uber規劃藍圖應該是為建造生活圈而在乘客出門後的衣、食、行三方面推出產品、進一步擴張市場,而且還可以嘗試開發非相關領域的產品強化生態圈中既有環節的力量。例如在出行方面Uber擁有專車和非專車兩項產品供不同喜好、不同價格敏感的乘客選擇,這兩項產品的司機可以使用自己的車輛或者租賃Uber所提供/媒合的車輛。甚至在未來Uber自有推出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取代司機駕駛,為消費者帶來成本更低的服務,且可以利用完善的供需定位系統讓車盡量滿載、盡量賺取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Uber Life也是可以擴展到餐飲、娛樂、購物等等方面,與商家合作捆綁促銷、讓司機在空載期間順路代送餐飲、商品,在用戶從家出來使用Uber后到再回到家中的整個出行過程中,每一段行程、每一個有購買行為的商家都有Uber的參與,控制整個環節實現更多的收益。最後Uber演變成世界性企業,用戶出行世界各地、國內各地都會使用Uber所推出的各式產品,從而盡最大化得到收益。Uber在非相關領域也可以通過投資合作、自營探索成立新的產品,未來成為在大量平臺中都有涉獵的複合型企業,無論對手供給任何一個事業都可以用其他的利潤池反擊,讓任何對手都難以撼動。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章說明的是本研究的研究結論與建議,一共可分為兩個小節。首先,本文將在第一節當中說明針對Uber的價值創造模式及進入策略的研究結論。接下來在第二節實務建議中,因應研究三地的實際情況,從Uber公司的角度建議策略修正的方向。最後,本文將於第三節嘗試提出有關於後續研究的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Uber公司的價值創造

    藉著陳威如和余卓軒在《平臺革命》(民102)當中所提到的平臺生態圈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Uber在生態圈當中是如何定位雙邊市場、激發網路效應、建立用戶過濾機制、設定付費方與被補貼方、決定關鍵獲利模式以及突破引爆點。

    首先,Uber會先定位雙邊市場,以平臺的身份找出一邊是有乘車需求的乘客,另外一邊是擁有汽車並且願意提供載客服務的司機,並且向他們提供媒合服務,使司機與乘客能夠從中尋找供應與需求結合的機會。

    隨後,Uber透過策略活動激發兩者之間的網路效應,在同邊網路效應可分司機與乘客,司機方面Uber為了控制同邊網路效應,避免司機數量過多造成反效果,會對司機採取一定程度的管制策略。至於乘客方面,Uber為了保持乘客同邊網路效應的持續,會使用各種優惠以及補貼策略吸引新乘客加入,以及維持乘客對平臺的黏著度和乘客使用頻率。在跨邊網路效應可分為司機對乘客以及乘客對司機,司機對乘客方面,Uber司機數量的增長會讓乘客預期可供叫車的服務水準提升, Uber會積極地尋找加盟司機,在叫車軟體上顯示宣傳字句或在社交網路社群上打廣告招募司機以及在官方網站上宣揚加入成為司機的好處,都是希望起到吸引潛在一般車輛擁有者成為司機群體的效果。目的是透過增加司機的數量,增加司機對乘客跨邊網路效用。至於乘客對司機方面,Uber乘客數量的增長會讓司機預期接單數量增加,訂單需求充足會促使更多的司機進入Uber其中一邊提供服務。Uber會向司機提供乘客數量及乘客使用頻率等各種各樣的數據作為舉證。證明司機加入Uber能夠獲取龐大的收入,從而吸引司機加入。

在這同時也建立用戶過濾機制與設定付費方及被補貼方,在建立用戶過濾機制時,第一Uber要求用戶必須輸入基本的資料(例如姓名、電話、電郵信箱)以及本人名下的信用卡,以確定使用者的身份。第二在每次服務結束後,司機與乘客會透過APP內的互評系統對對方做出評分藉由這樣的機制,能夠讓雙邊使用群體互相監督,起到了用戶過濾篩選的目的。

    在設定付費方及被補貼方的部分,Uber選擇乘客作為付費方,而司機則為被補貼方。設定補貼方與被補貼方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方支付更多費用另一方得到補貼而達到更多的使用者加入Uber平臺。Uber根據了五項原則決定乘客與司機的角色,分別是價格彈性反應、成長時的邊際成本、同邊網絡效應、多處棲息的可能性、現金流匯集的方便度。在Uber的平臺設計構想中,乘客方基於成長時邊際成本較高以及同邊網絡效應的正向程度比司機低這兩個考量成為付費方,而司機則基於成長時邊際成本較低以及同邊網絡效應的正向程度比乘客來得高,所以成為了被補貼方。

    爾後是決定關鍵獲利模式,Uber透過平臺所連接雙方群體之間的核心需求,從而找出不同群體之間的關鍵環節,並在關鍵環節前設立獲利關卡。Uber的關鍵環節在於資訊科技的運用,透過乘客使用叫車軟體來獲取利潤,對Uber平臺而言叫車軟體的核心技術稱之為自動匹配演算法。此外也會根據每次乘客叫車所在的地區需求,配搭該地區附近所出現的車輛供應以及交通狀況、天氣等因素來調整出對乘客而言最為適合的價格,以及對司機而言最為適合的收入獎勵,相關技術稱之為動態溢價演算法,利用大量數據收集並加以分析,達到供需平衡的效果。

    最後是突破引爆點,根據「創新擴散理論」,依消費者對新產品不同的接納程度,可以將之約略歸為分為創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追隨者、晚期追隨者及落後者五種群體。當一個新的企業平臺出現在大眾面前,他所提供的價值同樣能夠被視為一種新的產品,因此同樣會激發出不同的接納程度。從「創新擴散理論」所推演出來圖則為平臺用戶數量與加入意願的S曲線,透過實際市場佔有率與預期市場佔有率的分界線界定出XYZ,得出Uber如想要透過網絡效應引發爆發性的用戶成長,則需要透過策略運用突破Y點。由此可見,Uber要突破引爆點,必須使平臺的使用用戶數量提升至早起追隨者的中段,才能夠成功引發網路效應達到獲利。

二、中、臺、新的進入策略

    Uber在中、臺、新三地的進入策略都是先統一推出Uber XUber Black,接下來根據當地政府法規監管、競爭對手動作、用戶喜愛度,接下來看各個地方的反應,再由每個分事務所的幾個管理人員討論推出每個地方相應的策略和產品。

  ()在前置階段,已經在市場中的廠商很難去猜測Uber的意圖,Uber本身的意圖也非常不明顯。Uber在前置階段會做任何準備以利進入市場,如基本市場調查、市場生態調查、市場區段調查等,Uber在掌握情報後可能會擬定策略並進入進軍階段,或是市場狀況並不允許Uber的進入,因而打退堂鼓;或是市場狀況的不允許是暫時的,礙於法規或是文化差異等,因此放棄進入新市場也是暫時的決策,等至不允許 的因素消滅,Uber便會重新擬定策略,進入市場。

  ()而在進軍階段,Uber在市場上的任何動作,必會招致其所進入之市場的既有競爭對手的反擊,以保護其自身的市場。套用文獻回顧第二章第二節所提及的策略模式,Uber運用與競爭對手的差異,來延遲競爭對手的報復行動,或是抵銷競爭對手的優勢,以降低進入成本,並提高成功進入市場的機率。

  根據Uber進行歸納整理,我們發現Uber運用其與競爭對手之差異有五。

第一為運用條件前提差異。中、臺、新的傳統計程車產業沒有意識到科技技術的進步導致了產業的變化,忽略了Uber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定位設定終點並以平臺媒合司機,以及無須現金僅使用信用卡、電子支付等交易模式的乘車方式的威脅,錯估自身成功的條件前提,以為傳統的路邊招計程車,以及標準化的服務依舊可以滿足所有客群,導致Uber在一開始進入中、臺、新的市場便有有很好的立足點。

第二為運用目標市場差異。Uber選擇了被中、臺、新之傳統計程車產業所忽略的高階市場為目標市場,為其提供非標準化的服務,藉以與三地傳統計程車廠商所提供的標準化服務在市場上做出區隔。如Uber旗下司機會在上下車時替乘客開門,注意乘客的乘車習慣以及行車禮儀,藉以營造「私人司機」的乘車體驗,促進其服務品質,並加以區隔傳統計程車廠商之標準化服務。此策略與市場上傳統計程車廠商之標準化服務相左,增加了三地傳統計程車廠商對Uber反應的時間。

第三為運用產品定位差異。Uber推出高階車款為產品,提供非標準化服務的策略,並不在中、臺、新傳統計程車廠商的策略選項中。中、臺、新的傳統計程車廠商僅選擇了一般大眾市場,並推出標準化的乘車服務滿足乘客,其產品線單一,並無明顯差異化。而Uber為做出與中、臺、新傳統計程車廠商之市場區隔,其旗下車輛的車內空間高度保持清潔,推出之高價車款之車輛皆為進口車,車色皆以黑色為主以呼應其品牌基調。此產品上的差別讓廠商忽略了Uber進入市場的威脅,增加了傳統計程車廠商對Uber反應的時間。

第四為運用品牌差異。中、臺、新之市場上傳統計程車廠商品牌選擇的是一般的大眾市場,並推出標準化的乘車服務;而Uber品牌選擇的是高階市場,並推出非標準化的乘車服務。傳統計程車的傳統計程車廠商若是貿然決定反擊,以其目前的品牌所創造的價值,並無法填補價格上的落差,選擇成立高級品牌的子公司應為最佳選項;其目前所有的標準化服務,亦無法填補價格上的落差,必須要再加強人員訓練才能彌補落差。品牌的創造的價值不同,推出之產品的差異,以及這兩項原因後面所代表的資本支出,讓中、臺、新的傳統計程車廠商不敢貿然切入Uber的市場正面反擊,因而讓Uber有更多時間在市場搶下一定的市佔比例。

第五為運用網絡關係的差異。傳統計程車產業在中、臺、新三地皆屬於傳統產業,其發展皆有一定的歷史,傳統計程車廠商與其價值鏈的參與者其中之利益與關係勢必錯綜複雜,若是中、臺、新之傳統計程車廠商要回應Uber的進入,勢必損及其之間的關係,甚至可能威脅其原本的事業內容。因此傳統計程車廠商勢必一時無法回應Uber的進入,讓Uber也更多時間可以在市場中站穩腳步。

3.而在延續階段,Uber在市場站穩腳步後,選擇在地理涵蓋擴張。在臺灣,Uber營業範圍從最初的臺北,在2014年一年之內逐漸擴展至臺中以及高雄;在中國,Uber營業範圍從最初的北京,在之後的三個月內更擴展到天津、深圳、上海、成都、武漢、廣州、杭州、寧坡等城市;而新加坡為一城市國家,則沒有地理範圍擴張的問題。

Uber選擇擴展地理涵蓋範圍原因有二,而這兩項原因互相支持。

  第一為開發潛在市場。相近的地理涵蓋範圍內其文化,及對相同產品之使用習慣相近,因此擴展地理涵蓋範圍的成本相對低,卻可以擴大市場基礎,藉以接觸更多對Uber所提供之服務有需求的乘客,滿足潛在市場需求。

  第二為擴大平臺效益。Uber為一平臺,而平臺最大的特性在建置初期,使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並無法發揮其降低搜尋成本及其他成本的效果,必須突破平臺的瓶頸-引爆點。擴展地理範圍可以滿足需要但是沒有被提供服務的乘客,而購買服務的乘客有良好的經驗,進而吸引其他有類似需求的乘客加入平臺,或是誘發其他無確切需求的乘客嘗試Uber,引導平臺的良性循環。

  接下來的策略為推出平價車款。Uber一開始選擇首都並推出高價車款,選擇經營競爭對手所忽略的高階市場,並提供非標準化的高品質服務,使平臺在一開始進入市場得以迅速成長。之後Uber運用在一開始所累積的平臺實力,並以一般計程車的價格為天花板進行定價,推出平價車款,善用市場區隔,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除此之外,Uber在延續階段面對市場競爭者時,根據文獻回顧第二章第二節所提及的策略模式進行整理,Uber也在延續階段運用與競爭對手的兩項差異,來抵銷市場競爭對手的優勢,提高在延續階段的平臺效益,並帶領Uber走向最後的後期階段。

  在延續階段,Uber採用了與競爭對手的成本結構的差異。Uber創造的平臺媒合概念,重新定義了計程車帶給乘客的價值,並推出相對於市場既有存在者更低價的平價車款。面對競爭對手其背後隱含了相對不效率的人事支出成本,例如相對於平臺,勢必需要行政人員以及客服人員處理叫車服務,但Uber善用了資訊科技取代了這些舊有提供服務方式並且節省成本;相對不效率的機器設備,例如燃油效率不佳的老舊車款,Uber有規定需要在2006年後所推出的車款,導致燃油效率較佳以及車款較新;以及相對不效率營業據點,例如計程車的各個租車據點,Uber卻沒有設立據點的費用支出。以上種種不效率造成相對Uber高的成本支出,讓競爭對手無法在短時間內因應與調整,讓Uber可以從低階市場獲得其市占率,並侵蝕競爭對手的目標市場。

  另外在延續階段,Uber選擇擴大其產品線,推出平價車款,平價車款以國產車或是中低售價之車輛為主,並以一般計程車的價格為天花板進行定價,提供與高階車款一樣的服務,下切初階市場,瞄準的是同樣未被滿足的初階市場,培養其使用習慣;並且利用本文在進軍階段時所分析之相對於龍頭廠商的競爭優勢,以及在當地高階市場所累積的經驗與平臺效益,再回頭向上切入主戰場(一般競爭對手提供標準化的市場),攻擊競爭對手及其目標市場,其目的為取得最後的平臺市場特性,贏者全拿。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Uber在三地的在地化策略,現解釋如下。

    在臺灣市場,Uber受到極少的抵抗,輕鬆進入當地市場并長期市佔率、品牌粘性較高,這讓Uber在當地並未採取過多措施,僅僅靠一些不定時節日優惠和網絡行銷就穩定獲利。未來臺灣市場應該應用「擴大平臺效益」策略鞏固和提升獲利數額,探索能否同意政府的稅率條件設立公司,并阻擊臺灣大車隊的反擊,成為市場的寡頭。

    在中國市場,Uber在市佔率在滴滴打車的補貼打擊下大幅滑落,隨後應用「開發潛在市場」策略推出更便宜車款產品「人民優步」,而後又調整成為更專注用戶粘性、品牌推廣的拼車產品「人民優步+」。行銷推廣上也不再局限於網絡推廣,而是更多的進行實體推廣活動配合節日和明星效應讓更多人參與從而開發潛在市場。

    在新加坡市場,Uber受到一定量影響,作為非東南亞市場自主產品只能晚一步得到政府認可且專注高端白領市場。現階段專注開發潛在市場,例如盡力增加司機數量以縮短乘客等待時間,未來嘗試探索價格敏感度高的乘客搶奪Grab Taxi的主要市場或擴大高端市場收益。

    未來的Uber期盼在整個全球市場都可以形成多平臺、多利潤池的複合型企業,針對整個移動出行市場Uber逐步推廣Uber Life用於解決用戶出行目的地的消費、針對未來無人汽車自動駕駛領域的成長潛力加入研製自製無人車、針對車輛提供方面垂直領域威脅與豐田合作嘗試租車服務。這三個新產品在未來將和打車服務聯合成為移動出行的完整服務供應者,四個利潤池、四個利潤池也會讓Uber在替代產品、互補產品、垂直領域都有所防禦。目前Uber所做的行動,Uber Life已經在歐美多個城市進行試運營,而作為已有大量車輛租賃服務經驗的豐田與Uber逐步投資合作,但無人駕駛領域據相關資料顯示Uber依舊是離成熟產品還較遠(原型車水平和google幾年前所制相同),這些未來將是Uber利用補貼戰勝對手、得到資本融資的關鍵。

第二節實務建議

一、安全問題

  依據目前各國政府反對Uber最大的理由為安全問題。以臺灣為例,其一為Uber之白牌司機並未依據《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管理辦法》向職業地警察局申請執業登記,因此執業地警察局並無法掌握Uber白牌司機的確切身分資料以及依法每年查核並換發新的執業執照,若發生意外,執業地警察局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資訊,造成執法以及監控上的困難;其二為Uber自身無能力辨認司機所提供之警察機關對於Uber司機所核發的查核證明之真偽,政府以此質疑Uber對於執業之白牌司機的管理是否落實,若是司機持假文件並通過Uber的內部審核,成為Uber正式之司機,無疑將成為乘客人身安全的威脅,以印度Uber司機性侵乘客一事為鑑[52]Uber有其義務增進其審核能力。其三為乘客責任險[53],在臺灣Uber聲稱有幫乘客投保乘客責任險,但臺灣政府多次向其索取證明卻屢遭推託,不只臺灣,世界各國政府也都遇到相同的問題,因此本文推定Uber並未如期聲稱有為乘客投保責任險,若發生意外導致乘客權益受到損害,乘客無法保證獲得補償。

  以Uber的角度來重新檢視問題,Uber並不認為自己如政府所規範之運輸業者,Uber將自身歸類為科技業者,其核心業務內容實為一媒合雙邊市場-司機與乘客之平臺系統,並發揮其居中程度,簡而言之為一媒人的概念以媒合雙邊市場,Uber本身並不經營計程車的營業內容,因此Uber拒絕為白牌司機像執業地警察局登記為營業司機,對於改善內部審核能力目前也僅限印度,Uber自認並不屬於運輸業,因此也不會有乘客責任險。

   Uber為一平臺,若Uber貫徹其為一媒合平臺的概念,Uber理應對司機全面開放,完全的開放雙邊市場,而Uber當初為乘客所訂下審核司機之規定的理由,就是為了保障乘客乘車的安全,今天以印度Uber司機性侵乘客一案為鑑,以Uber站在保護乘客安全的面相上,Uber應該仍以乘客的安全為重。基於這個原因,Uber有其必要因乘客之人身安全對各國政府之法規妥協。Uber應鼓勵其旗下白牌司機至執業地警察局登記,使執法機關方便執法以及掌握資訊,藉以保障乘客安全。其二Uber可以將其資料審核的部分外包給具有專業知識,以及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法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來代為其勞,雖然會增加行政上的成本,但為避免印度Uber司機性侵乘客一事再度出現,此倒不失為一方法。其三為乘客責任險,保險其意義本建立於風險分散的概念之上,因此在意外發生時對於乘客而言是重要的,依目前臺灣自小客車普遍保險狀況,除了新車保險因保險款式包含乘客責任險,一般自小客車投保乘客責任險比例偏低,此一狀況適用於Uber白牌司機,因此Uber應將保險的項目統一辦理,為乘客投保乘客責任險,並將其詳細資訊公開,保障乘客在其權益受損時,得以得到合理補償。依據以上說明,本文認為Uber有其必要向政府法規妥協,或許身為平臺的Uber會有其創新的解決辦法,但這解決辦法之前提必定是建立在乘客之乘車安全上。

二、司機個人所得稅以及營業所得稅

  Uber在中、臺、新三地發展仍有另一個問題,在於Uber在進入中、臺、新選擇在當地選擇代理商,而Uber選擇代理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地化,可以迅速反映當地市場。Uber為一西方公司,其文化差距與東方國家相對較大,再加上亞洲地域零散,雖然中、臺、新都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但其中所存在相似但又有差異的文化落差更不是Uber可以理解的,例如中國、臺灣文化上相近,但對於行動網路的應用,中國除了擁有相較於臺灣更有自身特色的生態圈,其對於網際網路的應用更是在臺灣之上,在中國能利用訂餐應用程式訂購一桌的火鍋料外,還有一位服務生在用餐時到府貼身服務;新加坡則是因為位處麻六甲海峽,雖然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型態,但更融入了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地的移民,其文化組成多元。相較之下,與其Uber冒險自己經營亞洲市場,選擇一個理解當地市場的代理商為進入方式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這個決策帶出Uber的稅務問題,在中、臺、新Uber司機所取得的車資是直接匯到Uber在荷蘭的總部,再由荷蘭總公司統一匯給Uber的司機。就因為Uber的車資是直接匯到位在荷蘭的總公司,Uber在中、臺、新的辦公室在會計帳上只有支出的功能,沒有任何利潤,因此中、臺、新政府並無法向Uber課稅;也因為Uber是從荷蘭直接將車資匯給司機,因此政府也無法向司機課稅,這讓中、臺、新的Uber以及旗下司機在國民生產毛額中形成真空,Uber及旗下司機所創造之價值,某個程度將等同地下經濟[54]

  Uber應將20158月於中國建立了數據庫,以及設立中國優步的經驗複製至臺、新。2015Uber正式在中國成立中國優步,並在中國建立了除了荷蘭以外的第一個數據中心,並將中國的數據傳送到中國的數據庫進行分析,以及在中國設立中國優步,成為中國的優步,因而同意繳稅。Uber應該複製其在中國的成功經驗至臺、新。數據庫會因為市場不夠大,無法達到規模經濟因而無法達到分攤建置成本的目的,但以目前Uber在臺、新市場的獨佔以及寡占的狀況,取代代理商轉為直接投資營運的模式不失為一個選項,就像德國VW集團2015年取代臺灣太古的代理,直接經營臺灣市場,而臺灣太古轉為後勤維修,Uber可依循其模式及其累積之經驗,取代當地代理商直接經營當地市場,讓當地代理商轉為克服及後勤系統維修,除了在行政上獲得整合,在當地建立稅務機制也可以緩和與當地政府的關係,甚至使Uber成為一合法公司,改善社會觀感,並消弭掉市場對Uber創新的抵制。

三、保持持續性競爭優勢

  若以洋蔥式觀點來看,Uber的核心競爭力是由媒合系統以及動態系統所構成,而公開募資並補貼雙邊市場為其突破引爆點之手段。

  為維持Uber的持續性競爭優勢,Uber應該持續專注在其媒合系統及動態議價系統。以目前Uber個別於中、臺、新的發展,在臺灣Uber仍然還沒有競爭對手,目前並沒有任何一間計程車業者或是科技公司可以提供線上媒合與動態議價的叫車平臺,因此Uber不但獨佔市場,也擁有最大程度的市場先行者優勢;在新加坡,Uber唯一的競爭對手是馬來西亞的叫車平臺Grab Taxi,其擁有跟Uber一樣的媒合與動態議價服務,因此Uber在新加坡為雙頭寡佔市場,雖然市場被Grab Taxi瓜分,但其市占率與市場先行者優勢尚未被消滅;在中國,市場除了Uber,還有市占率最高的滴滴打車以及神州租車提供相同的線上媒合平臺瓜分市場,使得中國市場直接進入完全競爭市場,Uber在市場的先行者優勢完全被中和,根據2016年中國市場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Uber市占率甚至還輸滴滴打車77個百分點以上。

  因此Uber將運用其平臺之核心能力-媒合系統與動態議價系統,以及進入各國市場所累積之經驗以及大數據分析,進行核心能力多角化[55]。為了延續Uber在中、臺、新的先行者優勢及持續性競爭優勢,Uber以其媒合及動態議價系統進行核心能力多角化,建立一個以叫車系統為核心的Uber Life生活圈,依據目前Uber對於Uber Life的執行,Uber連結的第一項生活機能便是美食,在新加坡為Uber Eat,在臺灣為Uber FoodUber會帶乘客到異業合作的餐廳,當天的餐點會因為搭乘Uber至餐廳有折扣,Uber的車費同時也有程度不等地優惠。而在中國Uber推出的類似生活圈的概念名稱就為Uber Life,其整合層度更廣更完整,除了飲食還連結了購物,其概念為中、臺、新三地最為接近Uber Life生活圈的,期望可以用一整個生態圈來扭轉在中國的劣勢。

  而本文認為Uber應該持續推廣整合其資訊系統,營造更完整的Uber Life生活圈。例如整合餐廳外送服務與網拍平臺業者的資訊系統,乘客在前一天晚上預約搭乘,選擇餐飲業者並選擇想吃的餐點,隔天Uber準時在家樓下接送乘客上班,乘客可以不用特別早起買早餐,也可以省去排隊的時間悠閒地在車上吃早餐,如果乘客有訂購網路拍賣,還能直接在車上取貨,或是在下班前訂購晚餐收取網路拍賣,再順道到安親班接小朋友回家,就可以直接吃晚餐,為乘客創造更多的價值以增加乘客對Uber的黏著度。除此之外,Uber在目前階段仍須繼續公開募資,並將其募得資金加上其獲利繼續動態補貼雙邊市場,除了在中國市場滴滴打車一直都是令Uber頭痛的競爭對手,Uber必需用動態補貼雙邊市場的方式使乘客願意搭乘Uber,而使用Uber的乘客仍會繼續使用Uber,也替Uber Life收集大數據資料,藉以突破Uber Life的引爆點,建立Uber Life的生態圈在尤其在中國市場,以翻轉競爭對手在市占率上的優勢。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

一、改進資料收集以及判讀方式

    本研究的資料最主要是透過新聞報導、長篇專訪、智庫研究報告、Uber網站提供之官方資訊作為分析的依據,原因在於Uber此研究個案受到國內外的新聞媒體、報章雜誌、學術界等各方的關注,因此相關資料的出現急速上升。同時,個案公司之臺灣代理公司專注於執行臺灣相關業務,公司過於忙碌因而難以安排個案公司參訪之事項,僅能透過間接渠道得悉官方相關之資料及說法,可能造成研究資料的缺漏,對於本研究的完整性亦可能產生影響。因此,建議之後的研究者可以採取初級資料之訪談為主,次級資料之蒐集為輔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便能更全面的了解個案公司並使研究更加完整及精確。

二、拉長時間軸持續累積資料量

    本文主要對臺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進入策略及其創價模式為主,根據資料量雖然各地資料因各界積極討論而豐富且累積速度快速,但欲進一步了解個案公司之進入策略及創價模式仍需透過大量資料的歸納與整理才可較明確知道其下一步策略及其創價模式為何。本文亦受限於研究時間,無法於個案公司明確的表現出下一步之進入策略時對此做出精確的分析,僅能依目前情況推估下一步的動作。因此,建議之後的研究者可以拉長研究時間,不但可以累積資料量讓研究更加充實完整,屆時也有機會看清楚個案公司之所進市場真實情況與競爭面貌,從而更確切地推敲出個案公司下一步策略,並深入地進行分析。

三、擴大研究範圍

    本文主要在探究臺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進入策略及創價模式為主,個案公司進入此三地的時間有些微之差異,例如營運時間與地區內之擴張時間也不同,也可能因各地的風俗習慣、文化發展、法律層面的差異,產生進入該地區後不同之在地因應策略。表面上我們以三地作為研究與比較分析相對於探討單一國家之進入策略顯得較為全面,但事實上我們所研究之對象只侷限於亞太地區。因此,建議之後之研究者可以將地區擴至歐美地區,可以了解到個案公司以地理涵蓋範圍之擴張的進入策略為何,也許能夠對Uber在策略發展面由更深入的了解,讓將來更多的公司面臨國際化擴張的相關狀況時得以作為借鏡

 

參考文獻

中文論文

陳姿妙(2015,Uber經營模式與法律爭議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蔡宗翰(2015,《以創新抵制觀點探究影響消費者採用Uber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陳姿妙(2015,Uber經營模式與法律爭議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蔡宗翰(2015,《以創新抵制觀點探究影響消費者採用Uber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易觀智庫,(2014),《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4季度》,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1季度》,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2季度》,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3季度》,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4季度》,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專車市場趨勢預測報告》,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互聯網拼車行業專題研究報告》,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易觀智庫,(2015),《中國城市交通O2O生態研究與BAT佈局分析》,諮詢公司市場報告,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資料庫

Roland
Berger
,(2015),《中國專車市場分析報告》,諮詢公司市場報告,Roland Berger諮詢公司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2015),《專車市場發展研究專題報告》,諮詢公司市場報告,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

 

中文書籍

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臺灣;智勝文化

陳威如、余卓軒(2013,《平台革命:席捲全球社交、購物、遊戲、媒體的商業模式創新》,臺灣;商周出版社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灣;臉譜文化

Micheal.Porter (1985) ,《競爭優勢》,北京;中信出版社
陳威如、余卓軒(2013),《平台革命:席捲全球社交、購物、遊戲、媒體的商業模式創新》,臺灣;商周出版

 

英文論文

許惇子2015,Uber與傳統計程車服務平台之競爭模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

Jean-Charles RochetJean Tirole2005),《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http》,未出版碩士論文,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研究所

Lixiang Li, Yueting Chai, Yi Liu (2006),《Inter-Group and Intra-Group Externalities of Two-Sided Market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英文書籍

Alfred D.Chandler,Jr.(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MIT PressUnited States

Hofer&Schende1978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St. Paul : West Pub. Co, United States

James Brian Quinn1980,Strategies for change: logical incrementalismRichard D IrwinlUnited States

Kenichi Ohmae1983,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McGraw-HillUnited States

Kenneth R. Andrews1971,Business Policy: Text and CasesR. D. Irwin; Revised editionUnited States

Brandenburger, Adam M. & Nalebuff, Barry (1996)Co-opetition: A Revolution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Crown BusinessUnited States

David S. Evans, Andrei Hagiu, Richard Schmalensee2007),Invisible Engines: How Software Platforms Driv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 IndustriesThe MIT PressUnited States
網站

Beatriz Vicente Wu2015),〝Uber 新服務 免費「呼叫周公」救失眠!,〞available from URL:https://newsroom.uber.com

Daphne Hsu2014),〝Uber X 潘瑋柏伊甸園乘車優惠活動,〞available from URL: https://newsroom.uber.com

Daphne Hsu2013),〝取消叫車條款,〞available from URL:https://newsroom.uber.com

DAVI/科技新報(2015),〝不光搭車!現在叫Uber還能搭船渡海,〞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w.com.tw

Grace2015),〝3 Years in Singapore; and the ride ahead!,〞available from URL:https://newsroom.uber.com

Inside2015),〝曾經屢戰屢敗,Uber 創辦人談偉大創業者的 8 大特質,〞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inside.com.tw/

Likai Gu2014),〝 UBER 一同迎接臺灣之光林書豪!,〞available from URL:https://newsroom.uber.com

Now新聞台(2015),〝波蘭的士司機慢駛抗議Uber,〞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now.com

Olivia Yang2016),〝Uber Forced to Focus on Smaller Cities in China,〞available from URL: http://international.thenewslens.com

Shih Yuan2016),〝Uber合法化最後通牒?交部「計程車多元化」擬開放經營預約式車隊,〞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thenewslens.com

Se Young Lee/Sohee Kim2015),〝Uber再碰壁:韓國立法禁止私家車主提供出租車服務,〞available from URL:http://news.cnyes.com  

Techorange科技報橘2016),〝殺雞只為儆猴交通部拿 Uber 沒辦法 取締白牌駕駛開罰 5 萬大打警惕牌,〞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wealth.com.tw

TVBS網路新聞2016),〝Uber進軍台中!基本費俗10 3折試水溫 ,〞available from URL:http://news.tvbs.com.tw

Terencw Yun2015),〝 從「快的」「滴滴」合併看遲來先上岸,〞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vjmedia.com.hk

TVBS官網2016),〝Uber進軍高雄!祭「1元」限時搭好康 ,〞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tvbs.com.tw 

UberPeople available from URL:lhttp://uberpeople.net/forums/Singapore/

Uber官網 available from URL: https://www.uber.com

Uber新加坡官網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driveuber.sg/

Vinod Yalburgi2016),〝Uber kicks off trial run for self-driving car tech,〞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ibtimes.sg

Yang2014),〝臉書號召聲援Uber批交通部思維守舊 阻礙創新發展,〞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thenewslens.com

Yahoo新聞2016),〝消基會:Uber叫車有3風險 不建議搭乘,〞available from URL:  https://tw.news.yahoo.com

王妍文、鄒昀倢(2015)” Uber 如何落地臺灣?行政院政委蔡玉玲提底線” available from URL: http://buzzorange.com

王睦鈞(2014)” Uber的破壞式創新” available from URL: https://www.aplustart.org.tw

中國交通新聞網2015),〝西班牙:Uber遭禁後轉業送餐,〞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zgjtb.com

中國經濟網2016),〝第四季度神州專車客戶留存率行業第一 超滴滴Uber,〞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163.com

中國資本證券網2016),〝2015年中國專車市場趨勢預測報告滴滴打車市場份額超八成 Uber占比下降,〞available from URL:http://field.10jqka.com.cn

中央社2015),〝Uber妥協 荷蘭只聘專業駕照駕駛,〞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王耀誠2015),〝Uber的合法性爭議,與我國小客車公路運輸制度之反思,〞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thenewslens.com 

王果盧2016),〝對抗 Uber 計程車業需要的是更穩定的服務,與即刻的革新升級,〞available from URL:https://panx.asia/archives/41465

好新奇日報2016),〝Uber在北京上線了會員計畫,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available from URL:http://business.sohu.com/

合作媒體2016),〝Uber TOYOTA 戰略投資,將在無人汽車領域展開合作!,〞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inside.com.tw/

江今葉2015),Uber再受創 比利時要求限期退出,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na.com.tw

光波網(2014),〝Uber在瑞典推出按需交付服務,〞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gbs.cn

呂雪慧(2016),〝政院:不歡迎未繳稅創新經濟,〞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hinatimes.com/

余一(2014),〝Uber中國暫停融資:投資方暗戰 行業醞釀巨變,〞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mbalib.com

李姿慧(2015),〝UBER遭罰494次 國庫進帳3759萬元,〞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李實(2016),〝挪威新應用助力沒錢沒卡也能做租車,〞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epochtimes.com

ˇ東森新聞生活中心(2016),〝UBER不為人知情形曝光! 他想當司機才發現不少人下線,〞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ettoday.net

吳慧芬(2016),〝高雄首例!兼職Uber被抓 重罰5萬吊牌2個月,〞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吳慧珍(2014),〝app失靈Uber暫停在西班牙營運,〞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hinatimes.com

李佩珊(2015),〝上路不到一個月Uber日本踩煞車,〞available from URL:http://tw.news.yahoo.com

邱瓊平(2016)迎戰Uber費率自訂 小黃將不限黃色, 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邱瓊平(2016) Uber條款生效 無營業登記證將重罰, 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咕嚕網(2015),〝新加坡政府頒布法令 第三方打車app服務商先批准 再上路,〞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ngulu.com

東方日報(2015),〝倫敦高等法院裁Uber合法,〞available from URL: http://oreintaldaily.on.cc/

於慶中(2015),〝破政府管制Uber全澳洲計程車司機下周罷工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科學頻道(2016),〝優步:中國公司不遜矽,〞available from URL: http://science.china.com.cn

胡瑋佳(2015),〝Uber在臺灣推出平價叫車 價格逼近計程車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ithome.com.tw

侯俐安、賴佩璇(2016),〝Uber來台三年 法院認違法 ,〞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袁藝(2015),〝UberAirbnb的共享經濟模式是如何顛覆傳統行業的,〞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timeweekly.com

郭芝榕(2015 )Uber 臺灣總經理顧立楷:我們希望可以跟政府好好溝通,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bnext.com.tw/

搜狐科技(2016)UBER聯手支付寶開通境外叫車人民幣支付,available from URL: http://it.sohu.com

張帆(2016),〝匈牙利首都出租車司機封路抗議Uber,〞available from URL: http://finance.sina.com

都市日報(2015),〝澳洲坎培拉Uber合法化 全球首城市,〞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metrohk.com.hk

馬婉珍(2015),〝打趴Uber 日本Line Taxi上路,〞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馬瑞璿(2015),〝Uber在台推無障礙服務,〞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財網(2015),〝《管理辦法》沒辦法 滴滴、Uber要怎麼開?,〞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mbalib.com

陳翊煊(2015),〝土豪的空中計程車:Uber杜拜推直升機接送,單程要價台幣二萬元,〞available from URL: http://buzzorange.com

陳瑞霖(2015),〝Airbnb 與科技政委協商後,配合在地法規在台解套,〞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news.tw

陳思豪(2015),〝Uber北市挨罰3千餘件 柯:用網路跟它拚了,〞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陳韋廷2016),〝不守法犯大忌Uber在德國多個城市結束營運,〞available from URL: http://a.udn.com/focus

國際在線2015),〝南非約翰內斯堡要求Uber司機申請計程車執照,〞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hinanews.com

商業週刊 2015),〝AirbnbUber 想落地?先過她這關,〞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inside.com.tw

許琛2015),〝荷蘭對Uber罰金上限達百萬歐元,〞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epochtimes.com

姚盼2015),〝優步將投资6300萬在武漢建全國營運中心,〞available from URL: www.hubei.gov.cn

創業拿鐵2016),〝贏者通吃不再萬能!不想曇花一現,先有「低價戰搶不走」的優勢再說,〞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thenewslens.com

程賀2015),〝中國優步的2015從國外的Uber到中國的優步,〞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ifeng.com

焦伟赟,王琪琳2015),〝優步中國與國家ITS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available from URL: http://itsc.cn

貴陽市人民政府2015),〝貴陽市人民政府關於舉辦2016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gygov.gov.cn

新加坡文獻館2007),〝新加坡道路交通規則,〞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sginsight.com

新華網2015),〝新加坡如何規管第三方打車軟件,〞available from URL: http://sg.xinhuanet.com

新西蘭聯合報2014),〝打車軟件Uber衝擊新西蘭出租車行業,〞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ucpnz.com

楊思亮2015),〝Uber入駐上海自貿區背後的中國本土化困局,〞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mbalib.com

楊永平2016),〝Uber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戰略合作,〞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ebrun.com

熊媛2016),〝人民優步+"113日上線 開啟拼車業務,〞available from URL: http://news.yesky.com

蒲映汝(2016)UBER條款上路6個月內被抓2次罰10萬加吊照” available from URL:http://mnews.tvbs.com.tw

鄧皓2014),〝Uber搭車服務衝擊澳洲出租車行業,〞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epochtimes.com

歐子進2016),〝Uber美國每訂單賺0.19美元 CEO兩年內在中國賺錢,〞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thenewslens.com

營銷家2015),〝Uber進入中國市場只做一件事——玩,〞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econlinebbs.com

聯合早報2015),〝第三方的士預召應用軟件業者 須向陸交局申請註冊證書,〞available from URL: http://m.newscom.cn

聯合晚報 財經新聞組2015),〝不畏爭議募資勇猛 Uber市值突破500億美元,〞available from URL: http://udn.com/news

闕士淵2015),〝Uber在台生存有解?政院遞出「胡蘿蔔」政策,〞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thenewslens.com

譚偉晟2015),〝打擊非法?芬蘭官方宣布:看到Uber就報警!,〞available from URL: http://3c.ltn.com.tw

蘋果日報即時綜合中心2015),〝鄉民爆卦Uber大漏洞 自曝無恥詐騙行徑,〞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 

蘋果日報突發中心2015),〝 UBER害女跳車滿身傷,〞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6),〝違法UBER業績月增3成 交通部:繼續罰,〞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ppledaily.com.tw

新聞及時事節目2015),〝Uber為訂購小米Note新馬客户 提供遞送服務,〞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channel8news.sg/news8/business

新聞及時事節目2015),〝《前線追蹤2015 13,〞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channel8news.sg/news8/ca/frontline

時代在線(2015),〝UberAirbnb的共享经济模式是如何顛覆傳統行業的?,〞available from URL:http://www.time-weekly.com/html/

信報(2015),〝楊偉雄抨Uber挑戰法治 與在星洲策略有異 沒配合港府,〞available from URL:http://startupbeat.hkej.com/

南洋視界(2016),〝中國遊客可用支付寶遊覽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available from URL:http://sg.nanyangpost.com/

Grab news(2015),〝滴滴快的、LyftGrabTaxiOla 拓展國際合作框架,〞available from URL:https://www.grab.com/my/

南洋視界(2016),〝李顯龍:新加坡绝不能將淘寶、Uber“出去,〞available from URL:http://news.nanyangpost.com/2016/05/uber.html

獅城論壇(2015),〝說說UBER體驗,〞available from URL:http://bbs.sgcn.com/thread

Alexia Tsotsis2011),〝Uber Gets $32M From Menlo Ventures, Jeff Bezos And Goldman Sachs,〞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Alisa J.RubinAurelien Breeden2015),〝優步宣布在法國暫停營運,〞available from URL: http://cn.nytimes.com

All Things D2013),〝Google Ventures Puts $258M Into Uber, Its Largest

Deal Ever,〞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Catherine Shu2014),〝Chinese Search Engine Baidu Confirms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Uber, Will Add Ride Requests,〞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Michael Arrington2011),〝Huge Vote Of Confidence: Uber Raises $11 Million From Benchmark Capital,〞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Michael Arrington2010),〝UberCab Closes Uber Angel Round,〞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Ryan Lawler2014),〝Uber Raises Giant $1.2 Billion Funding Round At A $17 Billion Valuation,〞available from URL: http://techcrunch.com

 

[1] 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亦被稱作破壞性科技、突破性創新,是指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並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族群,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消費改變。

[2] 跳錶:計程車依里程數、等候紅綠燈時間為依據,於基本價格之後,每幾公里、多少時間累進計費。

[3]博弈理論(Game Theory),博弈論是指研究多個個體或團隊之間在特定條件制約下的對局中利用相關方的策略,而實施對應策略的學科

[4]零和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雙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的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

[5] 贏者通吃(The Winner takes all),最終贏家獲得全部的利益

[6]規模不經濟是指生產規模擴大時,長期平均成本遞增

[7]龍頭廠商:為某一產業中的領導者

[8]削價競爭:與競爭對手不斷比拚低價格作為吸引客戶上門的行銷手法

[9] 反托拉斯法(Anti-trust)是指在一個行業(商品領域)中,反對生產企業間的收購、合併以及託管等等形式,由一家公司兼併、包容、控股大量同行業企業來達到企業一體化目的的反壟斷形式。

[10] 短程載客:接送車程距離相較於近的顧客

[11]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海量資料大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或者計算機,在合理的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形式的資訊。

[12] 體驗行銷: 透過看(See)、聽(Hear)、用(Use)、參與(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調動消費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動(Act)、關聯(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義、設計的一種思考方式的銷方法

[13] 共用經濟原理:隨著就業上升,廠商的單位勞動成本下降,即總薪酬對就業的彈性小於1

[14] 共乘服務:與陌生人共同一起搭乘前往相同目的地

[15] 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是指提供創業資金以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權權益的富裕個人投資者。

[16]Benchmark創投公司: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負責無數成功的前期資金的初創公司。

[17] 高盛(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

[18]Menlo Ventures該公司成立作為最早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並提供技術風險投資種子,早期和成長型公司。投資於消費互聯網,移動,通信基礎設施,企業,安全和存儲。

[19] Fidelity Investments富達公司成立於1946年,總部設在美國波士頓。由純粹的共同基金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公司,向客戶提供包括基金管理、信托以及全球經紀服務在內的全面服務。

[20]Wellington Management惠靈頓基金是第一個均衡的共同基金在美國,是現存最古老的共同基金之一。它成立於1928年。它最初被稱為工業和電力證券。威靈頓管理公司於1933年註冊成立,後來吸附到先鋒集團。

[21]BlackRock Inc貝萊德公司是美國的全球 投資管理,總部設在公司的紐約市。成立於1988年,最初是作為一個風險管理及固定收益的機構資產管理人。

[22] Bennett Coleman紐約時報集團也被稱為貝內特·科爾曼和有限公司(Bennett Coleman)是印度最大的媒體集團

[23] 滴滴,是中國大陸一款在手機上預約出行交通工具的軟體,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起初只能預約計程車後來發展到可以預約多種交通工具還可以拼車出行。其與多個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合作,用戶可以方便的在手機上實現打車並付款。

[24] 易到,是最具創新商業價值的汽車共用互聯網預約車服務平臺,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提供專乘約租車服務的電子商務網站。

[25]神州專車是國內領先的租車連鎖企業神州租車聯合協力廠商公司優車科技推出的互聯網出行品牌。利用移動互聯網及大資料技術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專人專車的全新專車體驗

[26] 管理辦法是一種管理規定,通常用來約束和規範市場行為、特殊活動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具有法律的效力,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是從屬於法律的規範性檔,人人必須遵守。

[27] 旅客責任保險是指旅客在乘坐或上下交通工具時因意外事故而遭受人身傷亡、財產損失,以及旅客、行李或物件在運輸過程中因延遲而遭受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負責承運公司依法應負擔的經濟賠償責任

[28] 臺灣宇博科技,此為資訊科技業,為Uber在臺代理商

[29] 溢價係數:根據當時的供需和該時間段長期供需緊張程度。

[30]客製化服務:表示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特別的定制,以滿足其需要

[31] 服務水準:顧客對服務和接觸到所感覺的差距

[32]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33]創新擴散理論指一項新的觀念、事物、技術引入社會體系時的演變過程

[34] IOS系統:是由蘋果公司為行動裝置所開發的封閉作業系統,所支援的裝置包括iPhoneiPod touchiPad

[35] Android系統:是一個基於Linux核心的開放行動作業系統,由Google研發

[36]真空帶:退出所引發的發展停滯甚至萎縮成為了絕大多數平臺企業無法突破的瓶頸區

[38] 本研究小組成員曾經應徵台灣Uber實習生,在面試後直接向主管請教得知

[39] 本研究小組成員自研究開始先後多次分別或共同乘搭Uber,並向司機請教

[40] Tesla電動車:Tesla電動車是美國一家產銷電動車的公司,最初由艾博哈德(Martin Eberhard)和塔本寧(Marc Tarpenning)200371日所創辦

[41] 分級定價:是指在製定價格時,把同類產品分成幾個等級,不同等級的產品,其價格有所不同。從而使顧客感到產品的貨真價實、按質論價

[42] Grab Taxi原名為MyTeksi,是兩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開發的一款手機打車應用軟件,於2012年在馬來西亞上線

[43] Lyft:美國增長最快的共享出行企業,網絡覆蓋190多個城市,月完成單量超700

[44] Ola:印度規模最大的移動出行平台,網絡覆蓋102個城市。平台註冊車輛數目超過35萬輛,平均每天提供100多萬次出行服務

[45] 用戶粘著性:用戶粘著性就是指增加用戶雙方彼此的使用數量,就像我們大家在平時搞好兩個人雙方之間的關係一樣

[46] 歸屬感:是指一個人對某樣事物、組織的從屬感覺,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

[47] 無人駕駛汽車:是自動化載具的一種,具有傳統汽車的運輸能力。作為自動化載具,自動駕駛汽車不需要人為操作即能感測其環境及導航

[48] 綜效:綜效是指將兩個或多個不同的事業、活動或過程結合在一起所創造出來的整體價值會大於結合前個別價值之和的概念

[49] Jesse Girard:專營快餐事業的新加坡餐廳

[50] Lisa Labute:新加坡酒吧

[51] Cory Vitiello:專營快餐事業的新加坡餐廳

[52] 印度發生一起離譜的性侵事件,一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子搭乘Uber,她在車上睡著,竟被司機載到新德里的偏僻地區性侵,導致Uber被當地市政府下令封殺

[53] 被保險人允許的合格駕駛員在使用保險車輛過程中發生保險事故,致使車內乘客人身傷亡,依法應由被保險人承擔的賠償責任,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給予賠償

[54] 地下經濟:一般是指一種在國民經濟中未向政府申報登記,而經濟活動脫離政府法律法規約束,又不向政府納稅的經濟成分

[55] 多角化:多角化經營戰略又稱多元化戰略屬於開拓發展型戰略,是企業發展多品種或多種經營的長期謀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皓楠P 的頭像
    皓楠P

    宅楠私塾

    皓楠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